怀念旧版
01
我校“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活动正式开幕
02
校领导一行出席深圳虚拟大学园2020年联席会议暨校长论
03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做客“与大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0-11-09 来源: 作者:

中国高等教育:蓝晓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日前,在河北崇礼召开的2020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江苏省泰州中学原校长蒋建华等校长和专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分论坛展开深入研讨。《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主持了分论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把握立德树人基本规律、可持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长久大计。为此,我们要在继承思政课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要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按照立德树人总体要求,总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和内容,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在统一的目标下完成各自任务。要根据现实的变化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知识文化和心理结构特点,采取螺旋式教育方式,注重教育的分层次、分年龄,因地制宜、一校一策、一人一策,做好精准教育。注重及时将国家和区域的重大经济社会变化有机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和思想魅力。要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思想和实践空间,形成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每个家庭积极配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发挥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提升一体化的效率和水平,在线上和线下多个层面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互动。要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常态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联动会议制度、联动课堂制度、联动网络教学制度、联动校园文化交流制度等。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蓝晓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要认识到位,把责任担起来。从教育的历史责任看,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从当前形势看,办好思政课,是守好学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必然要求。从国际情况看,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材)的规划建设,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要机制到位,让建设实起来。健全责任机制,厘清压实各级职责任务。中央起“管总、把关、协调”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发挥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统筹机制,从国家到地方和高校,从宏观到中观和微观各层面加强统筹,加强对思政课建设各环节的指导、监督与协调。形成合力机制,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各负其责,联动配合,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三要工作到位,使效果强起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历史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学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受教育。进行话语体系创新、传播载体手段创新,既要以小见大、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要会讲故事,以形“引”人。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建立起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以校内校外的同心同向,共创课内课外的同频共振,凝聚网上网下的同音共鸣,合力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到达率”。

江苏省泰州中学原校长蒋建华:画大画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同心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凝聚共识,同向发力。

各学段思政课方案顶层设计层面要贯彻“一体化”理念。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要建立由不同学段代表组成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级领导组与专家组,全面规划研制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一揽子”方案,绘好“路线图”,确定“任务书”与“时间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编写层面应进行“一体化”设计。要遵循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明确各学段思政课程的目标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育人主线。要建立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标准研制组和教材编写组之间的协调沟通制度,形成互动机制。

各学段思政课程实施层面要体现“一盘棋”思想。各级领导与组织层面要善于统筹推进,将思政工作融入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环节之中。各类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构建“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拓展与创新“集中+自学、授课+讲座、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公益、学分+综合评价”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样态。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术”“学”“道”三者深度融合。要构建纵横交错的思政“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思政教师共同体”“学校联盟协作体”等,探索共建、共享、共研模式建立学习交流平台与互动机制。创建国家、省、市、县(区)级思政网,建立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地、示范基地、德育实践基地作用。要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开展思政课特色项目、特色课堂、特色备课组、特色教研组、特色学校、一校一品等系列特色创建与评估活动。要注重各学段学生层面在思政课“学、思、悟、行”上见成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增强获得感。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责任落实上动真格,建立责任督查与追究机制,强化政治责任,明确主体责任,分别制定并履行好各级组织、党政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与“特定责任”,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画大画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同心圆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与路径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入探讨其内涵、意义与路径。

首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在内涵方面需要思考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理念的贯通性、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教育方法的支撑性。

其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意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承载了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要求、德育发展的进阶性要求和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要求。

最后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整体布局、完善顶层设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思政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具体而言,需要考虑六个一体化路径:一是教育管理一体化,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大脑神经”;二是教材设计一体化,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躯干”;三是课程设置一体化,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支撑骨架”;四是队伍建设一体化,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精神灵魂”;五是教研推进一体化,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能”;六是教学评价一体化,这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修复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锋: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终身学习就是在公民需要的时刻用最好的教育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连贯又有阶段性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终极教育目标和不断递进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只是公民成长、成才、成功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大力弘扬终身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习惯,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引导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不同身心需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化建设。从终身学习视角出发,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是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更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要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展开:

首先,在政府层面要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激励制度文件,引导大中小学积极主动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要统筹协调社会各方资源,努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并举的“大思政”良好教育氛围,共同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化;要主动搭建科研沟通平台,从深层次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稳步发展。

其次,在学校层面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各学校要根据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学生情况设置不同的思政课程目标,创新思政课程内容和思政课教学方法。学校要引导思政教育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加快建立有利于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学校要主动打破学段壁垒,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相互衔接和融通。

最后,在教师层面要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实践文化。教师要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身心特点,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造思政金课,让思政课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教师要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和调查研究,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不断提升和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敏洁:思政教育要将新思想新理论精准滴灌

当前,中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多,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接触外来思想文化的前沿,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着多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人民立场,将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就融入课程体系,将新思想新理论精准滴灌,入脑中入心田,激发和传播正能量。

要培养有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通过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大格局,努力培养坚守国家立场和民族文化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融通思想、高尚情怀的人才。

要重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底色培养。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文化差异、更多的价值碰撞,其课程思政建设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要着力加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底色培养,引领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坚守中国立场,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此外,课程思政内容要充分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外语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优化隐性教育的效果,加强基础平台课中的中国文化类课程设置,突出课程思政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拓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PGA北京与西北大区总校长张水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在国际教育中,加强思政课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可以让留学生坚定留学报国的理想信念,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发展成就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方向、有底气、有力量。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