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完成2020年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
02
学校走访慰问校友林芳雯家属并与就读中小学签署资助协
03
黄泰岩赴威海校区调研指导工作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0-11-02 来源:新华社 作者:韦骅、王镜宇

新华社:融通“体、教”的陈老师和他的弟子们

弸,在字典里的释义之一为“强劲有力的弓”。作为现上海男排的主力接应,武弸智的扣球就像是一把满月之弓,苍劲有力。武弸智这样的生力军,帮助上海男排在九月初获得了队史第16座联赛冠军。在和江苏男排的决赛赛场,与武弸智隔网相视的对手中,有他昔日的师兄袁辉龙。看着两位弟子在排超决赛中的“巅峰对决”,北京交通大学男排主教练陈星飚很开心。

武弸智(左)与袁辉龙在男排联赛决赛后

袁辉龙与武弸智皆从交大法学院毕业,在校排球队师从陈星飚。从1993年到交大实习工作,到2012年率领球队获得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冠军,再到近年来为中国职业排坛输送多位球员,陈星飚与交大的缘分已经书写了近三十年。

谈到刚刚夺得联赛冠军的武弸智,陈星飚摘下头上的鸭舌帽,露出了微笑。

陈星飚回忆,武弸智刚来到交大时,其实身体条件并不算突出。由于没有经过体校的专业训练,他的基本功也谈不上扎实。“小武子是一个晚发育的孩子,高中才开始长个儿,大一时与老队员们一起训练,他的节奏都跟不上。”

武弸智(左)与陈星飚合影

面对武弸智这块有待打磨的璞玉,陈星飚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有的放矢。“他大一那年去秦皇岛打比赛,决赛之前我都没让他上过场,但在决赛中,把他派了上去,我就想看看这小子心理素质如何,在重压之下能不能扛住,结果打得非常好。等到了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我让他当了队长,我想让他知道如何承担责任。”

武弸智出生于一个排球世家,其爷爷、奶奶和父母都从事排球。由于小时候身体单薄,他一开始接触排球主要为了强健身体,刚到交大时也没想着要进职业队,只求能够从法学院顺利毕业,将来找一个对口的工作。

武弸智告诉记者,相较于“陈指导”这样对教练的常规称呼,他更愿意将陈星飚称为“陈老师”,因为陈老师教会他的不仅仅是场上的技术,还有在校园里该有的态度。

武弸智。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我刚来时不是很喜欢训练,属于比较混的那种。后来陈老师改变了我,他一开始就教导我们,不要把训练当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让我有了改观。他强调,来学校最主要的是读书,而不是打球,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有时候队里会组织晚自习,陈老师就亲自过来监督。”武弸智说。

对于陈老师让他当队长的决定,武弸智最初并不理解。“一开始觉得自己肯定不配,毕竟当时袁辉龙还在队里,感觉有点莫名其妙。但当上队长之后我确实改变了很多。我之前是一个比较没有担当的人,在那之后,我慢慢学会了如何担起应担的责任。”

袁辉龙(左)在比赛中扣球。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武弸智提到的师哥袁辉龙,比他早两年踏进职业赛场。袁辉龙的父母都是工人,他刚接触排球的时候只是想靠着体育特长考个好大学,没想到在陈星飚的指引下成为职业球员。

“陈老师是我的老乡,也像我人生中的指路人,在我毕业迷茫的时候指引我怎么走下一步。当时我本想回南昌母校当教练,后来他给了我很多建议,我来到了江苏男排。”袁辉龙说。

在记者面前,陈星飚亲切地将袁辉龙和武弸智称为“老二”与“老三”,因为在他的手下,袁辉龙不是第一个踏上职业赛场的爱徒,武弸智也不是首位捧回联赛冠军的交大学子,这两个“第一”,都属于现北京男排的领队,“老大”孙育博。

孙育博(左一)与陈星飚、袁辉龙合影

说起孙育博的经历,陈星飚笑言他是被自己“从街上捡回来的”。在2007年的武汉城运会上,刚刚从辽宁青年队升入成年队的孙育博因为受伤萌生了退役的念头,对当时在赛会做裁判工作的陈星飚表达了读书的意愿,陈星飚就提议他来交大试试。一年后,孙育博果真踏入了交大的校门。在交大征战5年,还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得益于陈星飚在排球圈里积攒的人脉,司职二传的孙育博经介绍进入了北京队,并随队获得了2013-2014赛季联赛冠军,2017年全运会之后退役。

孙育博坦承,自己以往文化基础较差,年轻时脾气暴、性子急,刚入队时还跟陈老师吵过,但后来他们情同父子。“陈老师像父亲一样对我,在运动员当中就属管我最多,无论是学习还是打球,经过在校园几年的沉淀,无形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陈星飚(后排右一)与队员们合影

多年的从业经验令陈星飚深谙职业赛场的残酷性,能从高校进入专业队的毕竟是少数,因此在采访中他反复强调大学生运动员要“学习+训练”两条腿走路。如果说武弸智等人是排球后备人才从“教”到“体”的典型,那么黄韬、李峥二人成功考研的经历则是由“体”融入“教”的范例。

黄韬与李峥此前都在地方青年队打球,后来因为水平出众来到了交大法学院。身为体育特长生的黄韬透露,他在本科考试时要面对“几座大山”,成绩和其他同学有不小的差距,“批量挂科”成了球队甚至是学院“老大难”的问题。

“陈老师也意识到了我们和一般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存在的差距,而且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差距势必会越拉越大。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要求我们每天参加训练时还得带上书本,训练结束后一起自习。”

陈星飚(前排左三)与队员们合影

“一开始我们不太适应这种学习管理方式,毕竟高强度训练之后身体已经相当疲惫,坐在桌前3、5分钟就开始开小差了。陈老师要求自习不许用手机,队员们不看书也就无事可做,逐渐开始探讨起书本知识。从最开始某个队员突然回想起老师讲课时提出的段子,引起其他队员对于法学中尚且显得肤浅的问题和热点事件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同学们开始对老师相关观点的讨论,而不得不因此自己翻书查找资料加以佐证,通过这种方式逐渐积累了法学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黄韬的第一次考研并不顺利,以四分之差落榜。之后黄韬回到了队伍,得到了陈老师的鼓励。“陈老师对我说,即使我毕业之后学籍不在了,我依然是男排集体中的一员。陈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在受挫后重拾信心。毕业后我没有工作而是选择二战,备考期间陈老师也不时关心我备考如何,我最终如愿以偿。”

一开始也觉得自己被“管着”的李峥发生了同样的转变。李峥说陈老师不像是专业队教练,其理念非常科学、人性化。“上了大学,要求我们做人第一、学习第二、打球第三。他帮队里树立起了一个爱学习的风气,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后来他拿黄韬的例子鼓励我,为了让我安心考研,他允许我训练时间少一些,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最后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陈星飚说,他帮助武弸智这样有排球天赋的队员走上职业道路,和逼着黄韬这样体工队出身的孩子学习,目的都是为了让他们毕业后有个好的出路。他教打球、管学习,是为了学生能全面发展。

陈星飚之所以能桃李满天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怕折腾,爱“瞎琢磨”。

陈星飚1994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毕业,在交大带队四五年以后,他又回到了北体大读了两年研究生。

“我赶上了一个好导师吴中量教授,他原来是中国排协科研委员会副主席。我的论文开题报告,老爷子来来回回就为我改了六次,他的治学态度对我有很大影响。”

回到交大之后,除了带队,陈星飚还完成了从国家级裁判到国际级裁判的进阶,并且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赛团队的工作。2013年至2016年,陈星飚还被抽调担任中国男排的科研教练,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经常跟队参加国际比赛,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流行的打法,知道世界排球是‘怎么玩的’,这些东西可以融入平时的训练中。我也非常感谢交大这个平台,以及学校给予我的支持。”

因为跟排球界人士很熟悉,陈星飚经常就执教问题跟张蓉芳、胡进、蔡斌、谢国臣、李牧等名帅交流请教,他高兴地谈到在排球圈里“混”最大的收获就是任何排球方面的问题都能知道请哪位专家朋友给予指导,给出解决方案。

他说,自己能培养出职业球员,是因为沾了这些排球同仁的光,其中大学生体协排球分会孙国民教授等人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到。大体协组队让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各级比赛,使学生走出了国门、开阔了眼界。

虽然交大男排在招生方面比不上清华、人大、北航等高校,但是陈星飚却执着地想完成为职业联赛输送更多人才的梦想,还给自己定下在二传、副攻、接应、主攻每一个位置上都培养出职业球员的愿望。如今,今年读大三的“老四”许桐溪已经被浙江男排相中,有望在明年的全运会成年组赛场上亮相,到时陈老师的愿望将得以圆满。

多年的耕耘,让陈星飚收获了育人的成果。不过,他也感叹说,在普通高校做训练工作,评价体系中的运动成绩和输送人才不如在体育系统内完善,体育老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比其他专业学科的老师更艰难。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让他有了新的盼头。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