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黄泰岩一行赴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及海滨学院
02
北京交大举行詹天佑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暨2020级迎新
03
校党委书记黄泰岩为2020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0-07-3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佚名

中国交通报整版:扶贫 扶志 扶智——交通运输院校教育脱贫攻坚扫描

近年来,交通运输院校结合自身资源和定点扶贫地区实际,积极践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精准扶贫,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坚持送教上门,开展教育帮扶;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定点扶贫地区一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帮助定点扶贫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本文综合报道5所交通运输院校带领定点帮扶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在科尔沁播撒梦想的种子

“王老师,大学图书馆长什么样?”一名女孩好奇地问王鑫。

王鑫是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交大)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服务队队长,女孩是她支教班的学生。王鑫找出在母校图书馆的照片,当女孩看到那美观的建筑、现代化的借阅装置、一排排的书架,眼中迸发出憧憬的光芒。

支教团成员为学生上课。

“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到图书馆的书海畅游!”王鑫鼓励女孩发奋学习,并约定在北交大校园看到她的身影。激励的话语,让女孩心中萌发出梦想的种子。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有不少类似的学生,他们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热情。2015年,北交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在科左后旗实施定点支教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学生带去希望。

“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梦想的思考。”第21届支教团内蒙古服务队队长秦雨薇经常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组织开展“介绍理想大学”、班级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精神、扶信心、扶决心,帮助学生树立摆脱困境、自立自助、勤勉努力、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勇气。”北交大支教团带队老师说,只有激发学生改变命运的干劲和决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途径,才能实现根本性的教育脱贫。

扶贫先扶志。为贫困地区学生播撒梦想的种子,帮助他们点燃梦想、放飞希望,是北交大支教团锲而不舍的追求。截至目前,已有20名成员承担过数学、语文、生物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累计教学课时9000余节,覆盖学生4000余名。

2017年,支教团启动“思源学堂”项目,取饮水思源、振兴家乡之意。与科左后旗新营子村、新胜屯以及周边村落的留守儿童结成互助,每周日上午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功课,讲授前沿知识,广受村民好评。教学采取课上讲解互动、课下与学生结对帮扶的模式,并根据学生情况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学生们送去了知识与温暖。(徐钦)

从万水千山到近在咫尺

一年内,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累计开设网店484家,线上销售额达1020.5万元,带动劳动就业883人,发展网货供应商23家,快递代办点增加到52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韩震到文县挂职副县长后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文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13年,初来乍到的韩震深入全县20个乡镇调研,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问题和瓶颈、农特产品的相关特征和企业情况进行系统摸底调研,并将信息加工处理,建立农特产品数据库,为文县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文县推进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工作方案》《对文县推进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考》《文县电子商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并在文县展开电子商务专题培训。

韩震(右)在文县茶园调研。韩震 供图

如今,文县已经搭建了电子商务中心和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全面推介全县21类共137种农特产品、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等,电子商务工作从无到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大连—文县直通车”是韩震发起的另一个电商计划,借助“菜易家”电子商务平台,在大连推介文县特色产品,并将大连的海产品推介到文县。此举实现了电子商务的跨区域合作,拉近了文县与大连的距离,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韩震还邀请大连的专家和企业家到文县考察,签订了《县域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成立了“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文县研究基地”,学校将在农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区域物流规划和设计等方面为文县提供技术指导。“文椒·香瓶”项目就是依托这个基地,将文县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特色花椒与当地变质岩矿配制的陶土相结合,解决了文县地区农特产品产量规模小、附加值低、缺少深加工环节、没有文化创意支撑、缺乏品牌建设等诸多问题。

如今,韩震已回到大连海大的工作岗位。回首在文县挂职扶贫工作的经历,他颇为感慨:“我们在生活上并不缺什么,愿望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群众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特约记者 吴江涛)

“蚌壳变身”增产增收增希望

生蚝作为餐桌上的一道常见菜,广受食客欢迎。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蚝壳经过保护性煅烧加工,能成为土壤改良剂,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使其焕发新生。

集美大学“蚌壳惠民”研究团队成员在秀山村百香果种植园收集土壤样本。 集美大学 供图

7年来,集美大学副校长曹敏杰带领“蚌壳惠民”研究团队成员,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福建沿海每年超过100万吨的废弃生蚝壳进行处理,把生蚝壳变成了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的土壤改良剂原料。

“无论严寒酷暑,研究团队成员都会下乡取土、测值、标记,与农民交流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种植效果,并将第一手资料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曹敏杰说,团队不断尝试,将这项土壤改良研究成果普惠于民,帮助广大农村地区在不间断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恢复地力。此举是集美大学发挥脱贫攻坚“高校力量”,寻求扶贫工作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连接点、共振区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研究团队师生多次为农户进行种植技术讲解及土壤相关知识普及,并将土壤改良剂免费提供给多个县的贫困户和种植户,用于“治土扶农”公益事业。为更好地帮助农民科学改善土壤,研究团队还针对适合不同作物生长的土壤酸碱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望着硕果累累的果园,想到能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心里很高兴。”研究团队成员许玲玲说,在扶贫工作过程中,他们把贫困种植户当成自己的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规划,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

“谢谢你们的研究,现在村里的香蕉、百香果、蜜柚长得可好啦!”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秀山村的几个农户在感谢信中提到,使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的酸化程度不断改善,农作物呈现日益旺盛的长势。

目前,研究团队的土壤改良技术已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合作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推广至全国21个省份。集美大学通过土壤改良为农户增产增收带来希望,也为保住绿水青山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变废为宝、保护土壤、扶贫助农的目标。下一步,研究团队将持续创新,把研究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罗旻敏)

“党建+扶贫”帮到心坎上

“我闺女在外地打工,以前她打电话,我耳背听不清,现在通过屏幕就能看到。”近日,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赵川镇文化坪村的“爱心小屋”里,77岁的留守老人朱桂兰看到屏幕中的女儿哽咽道。

“村民们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微信视频等方式视频对话,缓解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牵挂,也缓解了留守老人对子女的思念,真是帮到了心坎上!”文化坪村村支书黄开峰说。

文化坪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在“爱心小屋”视频通话。长安大学 供图

“爱心小屋”由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援建,于今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小屋虽小,却蕴藏亲情大爱。这是长安大学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扶贫”深度融合,开展党建结对帮扶工作的具体体现。

“爱心小屋”发起人黄飞2018年12月被长安大学选派到商南县,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交通脱贫、高校扶贫等工作。商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挂职一年半以来,黄飞发挥公路交通专业优势,积极争取交通建设项目支持,奔波于道路施工现场和偏远山沟。

在黄飞的推动下,2019年商南县把22个深度贫困村通路放在交通扶贫第一位,共修路33条,总长126.8公里,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四横两纵、两大迂回、内联外畅”公路网络。全县126个行政村(社区)道路通畅率达100%,镇办、建制村通客车率均达100%,率先达到贫困县退出认定标准。

公路通到了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百姓家门口,保证了商南县茶、菌、果、药、畜等大宗农副产品快速外销,带动了约3.7万名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致富。同时,以商南县金丝峡5A级景区、阳城驿等4家3A级景区为核心,改造了金丝峡专环线、富生路、清腰路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带动直接就业约2万人、间接就业约4.2万人,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致富约13万人。

截至目前,长安大学已在商南县建成10个共建联系点、22个共建活动室、15个培训基地和20个产业示范基地,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财、物、技术支撑。(特约记者 冯秋香)

从六盘山走向蔚蓝大海

王晓斌初中毕业后,一直在老家甘肃天水秦安做门店生意。随着电商的兴起,门店生意日渐萧条,一家5口生活十分困难,他琢磨着转行。2019年9月,他有幸参加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组织的海员培养扶智班。经过3个月培训已持证上岗,每月薪资将近1万元,生活大有改观。

2019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甘肃省六盘山片区40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海员培养精准扶贫工作,选定江苏海院作为培养示范基地,承办海员培养扶智班,招商局南京长江油运有限公司(简称南京油运)作为就业示范基地,负责接收并继续培养每期培训班学员。

3个月,让“门外汉”通过培训和考试成为一名船员,这对学校和学员都是极大挑战。一方面,学员普遍较为贫困,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大部分学员只有初中学历,仪表盘上简单的英文单词就能把他们难倒。

为此,江苏海院“不计成本”培养:报销学员交通费、培训费、住宿费、伙食费,减轻学员经济压力,安心培训;结合学员经历和英语应用水平,安排优质的教师资源和实训条件,为学员进行个性化、专门化教学。

“有一次课堂练习游泳,有一名学员不敢跳。老师为了帮他克服心理障碍,自己先跳水,还跟那个学员说‘跳下来,我会保护你’。简单一句话,暖了所有学员的心。”提及课堂学习,王晓斌记忆犹新,老师既严肃又温和,手把手教他们打绳结、使用钢丝绳,课后还经常聊船上的趣事。

如今,江苏海院已举办两期海员培养扶智班。除1人因身体原因退出,其余42名学员全部顺利结业,通过了甲类值班水手/值班机工考试和评估,并与南京油运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今年1月,南京油运已完成对这些学员的油化船特殊培训,并安排多人上船见习工作。

7月28日,第三期海员培养扶智班开班,11名学员将在江苏海院练就过硬本领。江苏海院将发挥在海员教育培养领域的领先优势,培养更多学员从事海员职业,帮助他们用努力和奋斗脱贫致富,实现人生理想。(邵凯 赵越)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