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党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0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来校检查指导工作
03
学校召开主题教育专题会议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9-03-0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雨涵

中国交通报:三大应用场景惠及交通 “暴走” 的5G渐行渐近

实习记者 张雨涵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透露,今年将在若干个城市发放5G临时牌照,使大规模的组网能够在部分城市和热点地区率先实现。预计下半年,真正能够具备商业使用的产品将投放市场,如5G手机、5G iPad等。近3个月来,随着第一条5G公交、第一条5G地铁、第一条5G火车站陆续开建,“暴走”中的“5G+交通”,正成为构建城市综合智能交通体系的重要推力。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钟章队,让专家为“5G+交通”把把脉。

据了解,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问题,80%用于物与物、物与人,也就是物联网,像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不同于第二代到第四代通信技术,只是单纯地解决人的感知需求,5G技术融合了新IT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将成为人类通信发展史的一个飞跃。

卓越的通信能力是5G最亮眼的特点之一,我国移动通信专家们在描绘5G关键能力时画出了一朵“5G之花”,每朵花瓣对应一项极致的性能指标。其中,最基本的3个性能指标延伸出三类典型的应用场景——高用户体验速率(比4G快100倍以上),用于火车站、露天广场等超密人口集聚区;1毫秒超低延时(是4G的1∕10),响应速度比脑子还快,是自动驾驶等实时场景的“神助攻”;海量的连接能力,每平方公里可承载100万个终端设备,让车联网成为汽车的“第二引擎”……

钟章队介绍,这三个典型的应用场景,能解决垂直行业的需求,帮助实现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化服务。作为一座大型高铁枢纽站,上海虹桥站集高铁、机场、地铁、城市公交、长途汽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是5G应用“样板间”的不二之选。“提升娱乐服务功能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5G火车站还能更精确地实现人流控制,比如春运高峰期,人脸识别技术能根据单位时间内人脸流动数量,分辨拥挤的客流通道,并将数据回传至中心数据库,自动调节站内设施。”钟章队说。

值得一提的是,5G将很好地推动路网数字化改造,促进车联网发展。钟章队提到,5G能够承载传感器的海量接入,未来一个人身边可能会围绕成百上千个传感器,密集区域,每平方公里传感器接入量甚至达到100万。应用于汽车操作控制等安全级别较高的业务,将使无人驾驶的路线导航和路况播报更加精准快速。在个人体验方面,5G能够让汽车加载社交媒体等更为丰富的娱乐应用,促进人机互动。

已经触手可及的5G世界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移动网络新时代的美好蓝图。然而,对于眼前筹建正酣的5G豪情,钟章队冷静地指出,5G比4G影响更深远广泛,其孕育的时间也更加漫长,尽管5G在部分应用方面已初见形态,但其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众所周知,一项新技术的落地需要配备符合标准的基础设施。但目前各大运营商对配套设施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满足5G标准的城市设施并不多见。此外,对于老百姓期待的高体验速率,大部分日常通信场景下,4G已经够用了。倘若5G的市场强需求尚未激活,并不能催生互联网的真正变革。“制约5G发展最大的因素,是看这些新的需求究竟什么时候到来。在无人驾驶安全性等应用层面,这还牵扯到公众某些观念的转变,有着较为漫长的过程。”钟章队说。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