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伟,男,土建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向宏军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An1,An2,An3各1篇,ASCE期刊论文1篇,总影响因子13.985),与导师合作1篇(An2,影响因子2.963),国际会议论文2篇。主持了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II类项目1项,参与了包括“优青”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1项。曾获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
张之伟致力于交通环境振动能量收集研究。分别对交通荷载下路面变形能和车辆作用下桥梁振动能收集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揭示了荷载状况以及俘能器设计安装对能量收集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两种车致桥梁振动能收集方法,给出了俘能器与电路耦合分析的分析方法,为实现交通结构自供能监测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脚踏实地,潜心科研
张之伟于2011年进入学校土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三年的研究探索过程坚定了他的科研梦想,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毅然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他投入到了交通环境振动能量收集的研究中。
他广泛阅读了所在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科研文献,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因所做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他自主学习了力学和电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经过第一年的文献阅读和基础知识学习,博士期间的研究规划已然在脑海中清晰展开。
他说,科研过程就是准确完成一个数独的过程,科研过程遇到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遇到问题要勇于用智慧解决,要不惜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交织成了一张完美的数独答案、一个系统的研究过程。他常常开玩笑的说,科研过程就是“白加黑”“5+2”的时间投入,他始终坚持早8晚11的铁律,风雨无阻。
在科研工作中,导师亦师亦友,亦是榜样力量的存在。研究过程中,导师给予了润物细无声的指导;生活中,常常为他排忧解难;导师在科研之路上扎实前进的背影深深感染着他,指引他脚踏实地,深耕科研梦。
自信乐观、拨云见日
张之伟说,多年后回顾博士期间的收获,那必将是喜忧于无形、坦然面对成败的豁达心态。科研领域的愣头小子在成长进阶过程中必定摔跤跌倒多于阔步前进、掌声鲜花胜于委屈泪水。
科研初期,一篇SCI论文从准备到初稿完成往往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最扎心的还是激动满怀地点击了初稿投递按钮,收到的却是拒稿回复,这是锥心之痛。痛定思痛,他逐行逐段地对每个部分重新思考,提炼突出创新点,对文章组织和行文逻辑再规划,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章陆续被接受,其中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上发表。
此外,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已受邀成为Applied Energy,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Processing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博士4年时间经指尖匆匆流走,虽分秒不敢懈怠,然科研道路漫漫。他常常反思,作为国家的重要知识储备力量,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肩上所承担着的民族使命,一切科研工作,最终归向于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有深耕科研梦,方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为国家建设添柴加薪。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践行知行合一,是科研道路上的指路明灯。科研路道艰且阻,唯有不断总结研究方法、系统性思考,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在艰辛漫长的学术之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实现自己的科研梦。
他说
博士生涯不仅是培养自己科研能力的过程,更是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博士4年的磨练,除去了浮躁和迷茫,内心坚守的唯有从容和坚韧。
能够有今天的成果,衷心感谢国家对科研工作者的无限支持;感谢北京交通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和支撑力量;感谢课题组老师,每次与老师们的学术探讨都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特别感谢导师向宏军教授循循善诱的指导和谆谆教诲,导师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唯实唯真的科研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忆及科研攻坚克难时不断鼓励和关心我的课题组小伙伴们,我会常怀赤子心珍藏这份感情。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我当不负国家和学校的期望。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先进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贡献自己的萤火之力。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DhKOSIG5M0sznzU4asZ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