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北京交大5个学科入围U.S. News2020世界大学学科前100
02
王稼琼出席后勤集团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颁奖暨后勤职工
03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我校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9-10-29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韩莉

现代教育报:与新中国同龄 与首都教育同行

本报讯(记者 韩莉)10月24日,“与新中国同龄 与首都教育同行——庆祝《北京教育》杂志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回顾了《北京教育》杂志70年来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发展历程,畅谈70年来伴随首都教育一路前行的人和事,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好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努力打造教育舆论阵地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原副书记、北京市教委原主任缐联平,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开发,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张淑芳等领导及北京各区教育工委、区教委负责人,高校及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我既是《北京教育》的读者,也是作者,它伴随了我一路成长。”回忆起自己与《北京教育》的结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感慨万千。上世纪80年代,青年教师吴正宪正在探索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实验。“当时《北京教育》刊登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给我和我的同事们很关键的指导作用。”吴正宪说。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蓝晓霞也表示,《北京教育》刊登的内容有理论、有实践、有指导、也有经验的借鉴。“他们开门办刊的服务宗旨帮我们也扩大了朋友圈。”蓝晓霞说,正是《北京教育》搭建的全国高校交流平台,让她和许多外省市高校同仁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当天,北京市16个区教育工委、区教委负责人也在研讨活动中,共同回忆《北京教育》杂志对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首都教育政策,挖掘区域教育经验,选树典型教育人物,助推首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表示,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这在农村地区更加突出。通过《北京教育》的理念引领,农村地区的教师能主动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迁移,及时把握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北京教育》我每期必看。”大兴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王学军认为,《北京教育》不但有教育学者、管理专家的引领,更有基础实践案例的剖析,非常接地气。

“15年前,正是《北京教育》的报道,将东城区原创学区化管理工作经验推向全国。”东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刘藻在发言中感谢《北京教育》对东城教育发展的一贯支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教育》杂志创刊70周年。作为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最早创刊的杂志,《北京教育》是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并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为首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李奕受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委托,向《北京教育》杂志创刊70周年表示祝贺。他指出,70年来,《北京教育》紧密围绕首都教育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阐释教育政策,见证了许多被载入首都乃至中国教育史册的“关键时刻”,参与和记录了无数的“教育大事件”,已成为教育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为树立首都教育良好形象、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首都教育领域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李奕对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提出殷切期望——“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讲好北京教育故事,守好舆论教育阵地,书写好新时代首都锦绣华章。”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媒体要提高站位,在服务好民生的同时,把握好办刊方向、宗旨,做好选题策划,为首都教育发展助力。二是做好教育现代化的引导工作,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现代化入手,关注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三是继续高质量办刊,强化引领作用,为首都教育立德树人服务,为首都教师服务。四是积极转型升级,做好新闻媒体的信息化建设,为首都教育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回顾

我们与首都教育共成长

70年,新中国教育不断发展,历经了多次重大改革,出现了多个“里程碑”,首都基础教育也进入了大阔步改革时期,《北京教育》见证、记录了每一个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事件、关键节点,始终站在前沿阵地,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声,与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同频共振”。

始终与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同步

我们关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跟踪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追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我们也关注首都基础教育改革,2007年,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报道了五年来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开设“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专栏,为促进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和有益经验。

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我们的身影。教育改革发展没有止境,我们的关注追踪也没有止境。

始终重视教育思想的引领

为进一步开阔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北京教育》邀请众多专家,包括大学及教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一线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工作者等,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几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传播新理念,引领首都教育新发展。

2001—2005年,本刊在卷首开设“名家谈教育”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教育问题;2003—2007年,陶西平先生在本刊开设“教育漫笔”专栏;2003年,本刊为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开设“教育的视界”专栏;2004年,本刊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开设“校长论坛”专栏;2006年,本刊邀请教育名家、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教授为“名家谈教育”专栏撰稿,向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这些大学教育研究专家、教研机构专家和中小学校长,就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他们的文章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散发感性的魅力,有深度,更有温度。

始终冲在“立德树人”前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始终关注中小学德育工作,既报道国家及北京市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又呈现德育专家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以及学校德育、学科德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

我们始终关注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2004年,我们对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进行了深度报道;2005年,我们关注德育工作会议之后的首都教育,推出“把德育体现于每一学科——德育成功案例”;2007年,我们策划“首都德育看点”;2008年,我们报道《北京,为学生打开社会大课堂之门》,推出“社会大课堂”栏目,此后,我们持续跟踪,在开展“社会大课堂”3周年、5周年、10周年之际,总结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价值和探索成效;2013年,我们策划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系列报道,关注思想政治测评工作、首都特色学科德育的实践探索等;2014—2015年,我们推出了“立德树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报道;2017年,我们解读“北京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我们呈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之北京经验;2019年,我们策划“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始终与“课改”同行

为了让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并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北京教育》对“课改”理念和必要的制度进行专业解读,在“课改”探索过程中,我们持续关注“课改”实践,并适时进行总结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北京教育杂志社与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了“我与新课程同行”征文活动,并于2002—2005年连续在《北京教育》开设“与新课程同行”专栏,既深刻解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了理论引导,更呈现了北京市典型学校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出台之后,我们特邀教研员解读主要内容,并设置“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专栏,聚焦学校在落实改进意见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课改”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

摘 要

陈如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来,《北京教育》一直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推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展示北京区域教育经验和典型人物,是一份讲政治、有思想的杂志。

狄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在当前传统媒体发展趋势下滑的背景下,怎样以有为赢得有位是《北京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北京教育》走过70年,如何将时间的长度变成发展的厚度,将70年的历史转化成发展的动力,需要继续探索。

缐联平(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原副书记、北京市教委原主任):70年来,《北京教育》在坚守中创新,在责任中担当。特别是在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上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方向把握正确,针对社会反映最集中、最突出、最迫切的重大教育问题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环节,组织、引导专家学者集中研究、回应关切,发出了教育研究的“好声音”、阐释了教育发展有中国特色、符合首都特点的理念、标准、方法和模式,力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助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他们把编辑部搬到学校去,带到一线去,用专业技能服务读者,贴近读者。

张晓新(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从《北京教育》可以看到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足迹,他们是首都教育的记录者,是我们亲密的战友。

刘藻(东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北京教育》与共和国同龄,能够一路相随相伴走到今天,非常难得,其中的经验和价值值得很好地去总结和发掘。

石显富(石景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作为一本和共和国同龄的杂志,《北京教育》是首都教育人的案头书,70年来坚守了教育初心和使命,对首都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王学军(大兴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北京教育》关注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彰显教育期刊特色,令北京教育新地图呈现出更加优质公平均衡的特点。

张文亮(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北京教育》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育人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系列报道推出一大批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对密云区教育发展给予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凤娟(房山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30年前,我曾经在偏远山区工作,当时的案头书只有《北京教育》。它伴随我个人成长,带给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文/《北京教育》编辑部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