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7日,第二十八届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将全面展开,本次活动主题为“建设节水城市,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城市节约用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绿色城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具体行动,是共建共治共享节水型社会、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节水用水的严格管控,始终把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用水安全作为城市运行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后,节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具规模。

节水成效
五年累计节水量5亿多立方米
北京是水资源紧缺的特大型城市,水是首都城市发展的命脉和重要基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节水用水的严格管控,把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用水安全作为城市运行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略和城市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要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等多种手段,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水安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用新水量得到有效控制。2014年至2018年,在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29.98%情况下,新水量有效控制在29亿立方米以内。
用水效率呈现显著提升。2018年度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14年的17.6立方米/万元,下降为12.94立方米/万元,累计下降率达22.5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13.21立方米/万元,下降到2018年7.48立方米/万元,累计下降51.54%。
累计节水量可观。北京市通过再生水替代自来水(或自备井)等新水用量、采用节水技术改造、换装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加强计划用水管理等综合措施,2014至2018年,五年累计节水量达5亿多立方米,取得了显著节水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节水型区7个,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1.5万个,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具规模。

节水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
1.在工业节水方面
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出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和《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7年版)》,推进清洁生产,退出高耗水、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共计1981家,同时,大力扩大使用再生水,提高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持续多年实现了工业新水零增长。
2.在农业节水方面
农业通过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综合种植技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由2014年的0.69上升至2018年的0.742,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农业用新水量持续多年呈现负增长。
3.在生活节水方面
一是组织各区进行节水器具换装,在城镇地区已基本普及节水器具的基础上,提出将水效2级以上的高效节水器具作为推广的重点,累计推广换装高效节水器具100万套,试点引领居民体验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节水效果。
开展节水器具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市发改委等五部门向社会发布《北京市2017年度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推荐产品名录》;联合市商务委将高效节水坐便器、淋浴器纳入节能减排补贴范畴,市民在指定销售网点购买目录内的节水产品可享受20%的补贴。
二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对超限额用水提高水费单价,促进人们节约用水。
三是营造节水氛围,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利用北京节水展馆、南水北调教育基地、水文化等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和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部队、进家庭等“七进”活动,唤起人们惜水、爱水、亲水的热情,饮水思源,树立节水是一种美德的道德观,让节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4.在生态环境方面
扩大再生水、雨水非常规水源的使用,构建海绵城市。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67座,污水处理能力达670.53万立方米/日。2018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0.7亿立方米,占全市总供水量的27%,已成为北京市的第二大水源,主要用于河湖补水。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1535项,综合利用能力达3390万立方米。
5. 在节水政策约束引导方面
为了提升用水效率,将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考核纳入市政府对区政府考核内容,强化计划用水管理,非居民用水严格实行超用水指标累进加价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纳入计划管理户数为58123户,非居民、非农业计划用水率达92.7%。
6.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
全市已有7个区通过节水型区验收,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在京单位已全部达到节水型单位标准。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1.5万个,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具规模。

节水典型
北京交通大学打造节水型校园
北京交通大学始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通过“智慧节水、机制节水、合同节水”等多种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构建节水型校园。
一方面,北京交通大学注重非常规水源利用。在中水利用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在浴室旁兴建中水处理站,宿舍水房微中水利用。强化管理,中水处理设施持续安全稳定运行显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年平均节水近3万立方米;雨水利用方面,能截就截,北京交通大学对校内的人工湖——明湖进行改造,将学校教学区和西家属区20万平方米汇水面积的屋顶、道路等硬化面积的雨水汇集到明湖,满足景观环境用水,同时,借助于绿地,实施纤维棉绿地蓄积雨水。
另一方面,在推进节水型校园建设中,北京交通大学落实节约用水责任,建立了“指标分解,定额管理,方便使用,超额付费”的能源使用机制,全面推行能源经费承包管理,实行“整体托管、分类管理、装表计量、指标核定、节约奖励、超标加价,谁投资谁受益”的工作机制。同时,采取多项节水技术改造措施,节约自来水用量。
主要措施一是靠三套“天眼”诊断查漏。建立能源节水监管平台,实现全校水、电、气、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建立地下三维管线系统和上水管线探漏系统对校区用水实行实时水平衡校验,精准发现漏点并及时报警。二是靠新型设备节流。比如:浴室一卡计费,恒压稳流供水系统,采用节水型喷头;食堂采用节水型洗菜机、自动洗碗机等;学生公寓及教学楼卫生间采用节水龙头、红外感应冲水蹲便器等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校内绿地的灌溉积极采用微喷灌设备,80%以上的绿地都实现了微喷灌溉,比使用大喷头灌溉草坪节约用水可达50%左右。在技术改造资金筹措上,申请财政资金与引入合同节水模式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中心浴室为试点,引进企业投资建设节水节能设备,校方和企业共享节水收益。
开展节水教育。节水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单位学生多年平均用水量控制在40立方米/人·年左右,远低于北京市地方标准大专院校取水定额值(55.2立方米/人·年)。

京东方首用再生水冲洗液晶片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液晶显示器为主要产品的厂家,员工3200人。京东方公司的用水主要是生产用水,其中以冲洗液晶片耗水为主。项目的总用水量3.7万立方米/日,其中3.1万立方米为工业高品质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达82%。
京东方是国内液晶显示器行业首批工业用水采用再生水的项目之一。制备原水是自来水、高品质再生水及产线回收水经过各工艺处理,产出满足符合各指标要求的超纯水供给生产线。水处理系统包括超纯水制备系统以及回收水处理系统。
冲洗用水经RO膜处理,产水率在80%以上,浓水用于冲厕、绿化、空调冷却塔用水和景观喷泉用水等。通过对管道和设备改造实现RO设备一级浓缩水的再处理回收。显著降低自来水消耗量,节省自来水2.4万吨/年、节约蒸汽用量987吨/年。
望和公园雨水花园存蓄降水
望和公园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位于朝阳区望京地区西南部,因与西郊颐和园遥相呼应,故得名“望和”。公园由南、北两大园区构成,总占地面积38.6公顷,是望京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休闲公园。
望和公园的一大亮点在于雨洪利用。南园本着生态性、经济性、美观性的原则,在公园地势低洼处结合耐旱涝的湿生或水生植物,设置了十多个连续的圆形雨水花园,以陶粒滞水,在降雨时可以增加土层的滞水量,既存蓄降水,又保持了绿地的连贯性。园内的铺装也采用了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这些措施将园内的雨水更加有效地利用。
望和公园北园湖水循环净化再利用系统,是收集雨水外加中水补充形成的,景区设计依托“平安扣”的造型,内圆和外环形成了香风湖的内外两组湖面,生态水源可以循环利用。在“平安扣”的外湖内种植了十余种水生植物,雨水收集入湖后,先在外湖通过植物对水中杂质及污染物进行循环净化和沉淀,经过净化的水源再导入内湖。内湖中的水则通过提升引入外湖再次净化,以此循环,建立动植物生态平衡。是用生态措施解决生态问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