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8-08-22 来源:晶报 作者:

晶报:城市建设应由感性走向理性

昨日,第26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多名院士及专家纷纷就深圳努力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城市开展主题演讲。

没有安全的桥梁道路

不可能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离不开高性能的城市基础设施!”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在“高性能土木工程与智慧城市”主题报告中指出,土木工程作为城市品质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引擎,高性能土木工程必须具备长寿命、低消耗、低排放、成本合理等要素,发展智慧城市,高性能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聂建国指出,土木工程活动对人类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占用资源能源、产生污染垃圾比例也最高。作为建造大国,我国建筑能耗占国家全部能耗的32%,已经成为国家单项能耗最大的行业。土木工程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为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不足。

他强调,当前一些建设项目存在着结构体系不合理、结构创新不足、安全隐患潜伏等问题,例如一些公共建筑的传统混凝土结构跨越能力受限,呈现“肥梁胖柱”,造成综合效益下降;一些桥梁过度依赖传统钢结构,且构造复杂,导致施工困难,耐久性差;有的项目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周期长、费用高,对周边地区的交通造成了不良影响。

“创新是促进高性能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性能工程结构是实现高性能土木工程的根本保障,必须在机制、理念、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应由粗放走向精细,由制造走向创造,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建设大国走向建设强国。”聂建国强调,健康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高性能土木工程是健康城市的标志之一,没有安全稳定的建筑、桥梁、道路,决不可能建设智慧城市。

优化轨道交通

治疗“城市病”

上班高峰期时的地铁里,车厢内拥挤的情况好比沙丁鱼罐头。作为解决交通拥堵“城市病”的轨道交通怎么也貌似出了问题,这又该如何解决呢?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和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自友教授专门带来了“城市轨道交通资源配置与智能决策”专题报告,告诉你如何优化轨道交通,治疗“城市病”。

高自友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活动多样、频繁,城市出现了严重交通拥堵,同时还引发交通事故多发、空气污染加剧等世界性难题。由于轨道交通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城市病”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34个城市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累计达到165条,运营长度累计5033公里。

但轨道交通并未能根治“城市病”。高自友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持续增加,车站限流、严重超载,线间计划衔接不畅、换乘站拥堵严重,能源消耗总量巨大,传统粗放式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城市轨道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高自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深圳的轨道交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城市交通客流数据规模庞大、客流群体行为复杂,这需要我们构建精确快速的客流实时预测数据驱动方法,要构建面向城市群的多层轨道骨干网综合服务与智能管理平台。”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