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8-08-24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

北京教育 宁滨: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近日,《北京教育》杂志选登我校校长宁滨署名文章《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全文刊登如下:

摘 要: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北京交通大学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坚持突出特色、服务国家战略、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推进实施,以此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关键词: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要传承历史、突出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我国第一所针对国家铁路建设需要培养铁路和邮电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直属铁道部管理,立足于铁路,服务铁路,但是又不局限于铁路,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学科培养体系。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人金士宣,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明确“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思路,是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新课题。学校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优势与特色,即核心竞争力。2017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根据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确定了“双一流”建设将紧紧围绕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力争到2020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率先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形成适应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学科布局,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更多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形成建设多科性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格局,进入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到21世纪中叶,智慧交通学科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更多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历史与现状,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经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充分酝酿,最终确定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的建设思路是:以智慧交通为核心,围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大现实问题与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世界上最大规模高铁、最大规模城轨、最大规模高速公路、最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提供人才、理论、技术、平台支持,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轨道交通全无人驾驶、磁悬浮和超级高铁、汽车自动驾驶、交通大数据、智能交通、高铁车车通信与智能感知、交通信息安全、安全监测与评估、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新材料、交通新设备、新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人才储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与重大需求,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服务交通大发展和高铁“走出去”的国内外人才培训、交通特色留学生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六个交通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设立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点班。

注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身心健康与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培养出30多万各类人才,其中包括近11万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和复合型优秀毕业生,交通领域杰出校友600余人,为交通领域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及高端人才,支撑了交通领域尤其是高铁领域半壁江山。

在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学校为高铁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型创新人才,围绕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了大批轨道交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于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构建了基于“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获2014年度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服务铁路重大工程需求,引导研究生圆梦高铁,构建了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培养了大批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获2016年度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在近三届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主持项目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

2.创新人才育引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结合“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计划的集聚效应。对接国家、上级部门、地方各类人才计划,育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完善人才育引支持体系,出台了“卓越百人计划”“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海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师资补充管理办法”等优秀人才育引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完善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校院两级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助力人才成长,努力营造广纳贤才、真心育才、主动荐才、大胆用才、宽容待才、温馨留才的环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每位学校领导联系5位~6位高层次优秀人才,与他们“面对面”问政问策、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优秀人才团结和凝聚到学校的各项事业中来。

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学学术发展能力,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多部门协同,组织研修活动,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创造更多现场锻炼、行业挂职、出国研修等机会,为优秀青年人才尽快成长打造良好的平台。鼓励中青年教师丰富出国研修和实践经历,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国家、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前沿、提升原始创新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3.坚持科技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与行业、产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具备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重大基础问题的多年积累和先天优势。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面向国家交通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近五年来,科研经费近40亿元,其中在交通运输领域,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高水平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交通行业及其高端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止到2017年底,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77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参加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7项。

学校研发的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评估技术体系、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电池管理系统(BMS)、高速铁路无缝线路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体系以及提出的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概念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服务和保障国内外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城轨交通的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相关指标达到或者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加强平台建设,提供教学科研支撑环境

高水平的平台是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一流科研学术成果、汇聚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着重面向行业需求,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建设体现交通特色和需求,能解决交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的原始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推进平台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整合学校特色与优势资源,打破学院、学科界限,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联合攻关。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努力构建 “项目为牵引、平台为支撑、团队为载体,产出大成果”的科技创新格局,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将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将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将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整体上形成实质性、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开放式的平台建设管理模式,为我国交通强国战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学校拥有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在内的服务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平台1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0多个,形成了完备的高层次创新平台体系。目前,正在建设的交通领域的高水平研究中心包括:综合交通研究中心、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智能车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与培训中心、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磁悬浮与超级高铁研究中心、列车运行图研究中心、高铁智能感知研究中心、下一代列控研究中心、交通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交通运营管理研究中心等。

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推进实施

1.党建筑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学校自觉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双一流”建设实践,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确保“双一流”规划、建设及研究方向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强化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深化综合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好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健全学校党建工作体系,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价值引领和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全校师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善治至道,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北京交通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保证决策执行的规范、高效。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深入开展以学院为实体的综合预算改革,激发学院办学主体的积极性。

3.经略有道,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学校注重创新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支持、动态调整”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全面建立以学科为导向配置学校各类重要资源的管理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学科自我评估,实现学科建设绩效考核与资源动态分配。建立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师岗位聘任和晋级晋升机制、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和学科建设经费分配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设计和实施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开展基于大类招生的教育模式改革,完善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和教师岗位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优秀生源选拔工作。建立学术学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特区,深入推进本硕博连读体系建设,实施研究生“未来领军人才计划”。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世界一流学科为导向,完善岗位设置、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中青年人才队伍发展支撑体系,深化多元动态的薪酬改革。改革科技分类评价制度,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运行保障、经费筹措使用、绩效评价、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制度,有效争取和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完善资源募集机制,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

4.汇智明道,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学校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完善“三部一市”共建的办学机制,积极争取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对学校发展持续、稳定的政策与资源支持。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强董事会建设,扩大社会参与学校办学与管理的渠道与方式,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智慧交通学科为引领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

5.聚融扬道,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学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切实增强学术国际竞争力和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快速提升。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健全适应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日益加强,中国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高校引领社会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更加紧迫;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时刻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主题,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需求为主线,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向着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进。(作者宁滨,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