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8-06-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人民政协报:走进乘风破浪的高铁新时代

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迅速,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上早已收获较高的声誉。不少外国政要到访中国时,乘坐中国高铁、感受中国速度,已经成为“必备”项目。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高铁前往天津,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动,并表示坐高铁有种浪漫的感觉。面对普京“浪漫”的评价,在社交平台上,一大波点赞纷纷袭来,不少网友自豪地说,“中国高铁、大写的赞”“厉害了‘老铁’”,“再次把全球目光聚焦到中国高铁发展”。

关于高铁,有人说,它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志气歌,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有人说,它是中华民族在走向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一次伟大进军。有人否定过它,怀疑过它,指责过它,甚至唱衰过它,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受益于它———直到今天,我们必须说,我们为它骄傲。让国人骄傲的中国高铁在新的机会和挑战面前到底能走多远,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思想解放后的砥砺奋进

中国高铁的成功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高速发展,最后成为高铁强国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发展历程。

1978年10月26日,在日本东京,一位前来日本参观访问的中国老人被东道主热情地安排了一次出行,从东京乘坐火车到京都。当随行的记者问他,乘坐这样的火车有什么感想时,老人回答说:“很快,就像风一样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这一年,全世界只有两条高速铁路,其中一条就是日本光号新干线,另一条是日本山阳新干线。老人又说:“差距就是动力,差距会推着我们向前冲!”这位老人便是后来被尊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于是,随着邓小平乘坐新干线的画面在中国的电视节目里播出,一种被称为“子弹头”的科幻一样的火车开始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高速铁路事业开始进入萌芽阶段。“然而可怕的是,那时的中国还在使用蒸汽机车,不到9000列火车中,有8000台是冒着烟的古董火车的蒸汽机车,高级一点的电力机车只有不到200台。更可怕的是,时速只有区区43公里,还不如现在一台电动摩托车的速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GSM-R首席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中国铁路起步的困难与艰辛。

但中国铁路科研人员从来不认怂,他们暗暗把新干线当做目标,开始自己的高速试验。在钟章队看来,谈中国高铁的发展绕不开几件事:一是2003年秦沈客运专线(秦皇岛-沈阳)开工开通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以中华之星、先锋号、蓝箭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国产动车组型号诞生,中国高铁开始起步前行;二是2008年北京至天津城际高速铁路闪亮登场,为北京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提供了现代轨道交通;三是京沪高铁、武广高铁、京广高铁,沪昆高铁等高铁线路的贯通,逐步形成一个“四纵四横”的高铁主骨架,确定了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标准以及运营标准;四是2017年“复兴号”启程,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不仅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且让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走出去”享誉世界。

时至今日,中国有了世界第一条高寒地区高铁哈大高铁、世界等级最高的高铁京沪高铁、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高铁,还创造了世界最快运营时速486.1公里/小时。中国高铁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欣欣向荣?钟章队表示,一是一以贯之,围绕正确的顶层设计坚定地走下去;二是在确定发展高铁产业之初,就确立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瞄准世界一流的技术思想及走政产学研用经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同时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大规模的建设,造就了一大批高铁人才,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一个优势;三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全产业链发展的思维铸就了中国高铁整体领先的地位;四是高铁工程师们以埋头苦干和精益求精“孺子牛”的姿态,把责任融入到骨血里,更是以“金刚钻”的精神,在攻关里钻研技术,谋求突破,不断逆袭。

“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虽然起步晚,但路线正确、发展决心坚定、不断寻求突破,成为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钟章队说。

“高铁人”的坚守与创新

张先军博士,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一名教授级高工。大学毕业后开始参加铁路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工作,从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中铁十六局集团、哈大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再到现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张先军全过程参与了哈大高铁的建设管理,见证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发展历程,把青春热血都挥洒在铁路建设点滴之中。

毋庸置疑,哈大高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在严寒地区建成的首条无砟轨道高速铁路。作为哈大高铁建设中的一员,张先军告诉记者,在哈大高铁的建造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全力以赴、日夜兼程,不仅攻克了严寒地区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基冻胀等多项技术难题,而且首次研制并采用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前世界上最大号码的62号高速无砟道岔、首次在严寒地区成功铺设了CRTSI型无砟轨道和跨区间无缝线路、首次在严寒地区高速铁路采用接触网融冰技术和道岔融雪(除雪)技术,首次针对严寒地区研发并使用了高铁桥梁低温支座灌浆材料,首次在高铁建设中跨越既有繁忙铁路干线采用了大跨度连续梁转体施工技术。

这么多的“首次”为我们展示了高铁人的坚韧与奉献,更向我们彰显了高铁“走出去”的底气与自信。然而这只是高铁发展过程中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新一代CRH380B型高速动车组运营时速为380公里,达到世界之最,也是自有人类以来,陆地交通工具中有轨列车除磁悬浮以外所能达到的极速。当它成功面世时,人们震撼于它充满着力度和速度感的流线外形,水银泻地一样,又如白色闪电般,倏然消逝。“它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举国体制’下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龚明深有感慨地说。

参与其中的龚明告诉记者,仅是高速列车头型技术中气动能研究,就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联合了中科院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同济大学、西南交大共同攻关实现的。“在这其中,我们设计了20个列车头型,围绕头型的气动性能研究进行了17项、75次仿真计算、760个不同运行环境的气动力学试验和60个工况的噪声风洞试验,完成了520个测点的22项线路测试。“龚明说。

这些数字也许能告诉我们新一代动车组CRH380A新头型里,所蕴含的高技术含量和它诞生的艰苦历程,但看不见的却是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分享建设发展成果。

在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进展顺利;在老挝,共同建设的老挝万象连接中国昆明的铁路全线开工;与欧洲国家合作的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项目务实推进;中俄两国达成了共同建设莫斯科至喀山高速铁路的共识。中欧班列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标志性成果,7年来累计开行8000多列,通达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国家42个城市。

“目前,中国具有完备、成套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完全有实力、有信心‘走出去’,为现代国际轨道交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制造。”钟章队说。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文化贡献的互动中,中国高铁将以怎样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国家。中国中车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的5年间,中国中车主动对接各国各地发展需求,量身定做各具特色的高品质产品,提供优质细致的服务保障,独创了“五本模式”(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本地化管理)积极推动本土化建设,为项目所在国创造就业和税收,完善轨道交通产业链,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水平,赢得所在国的尊敬和赞赏,树立了良好的中国高端装备品牌形象。

尽管中国高铁“走出去”局面良好,且动力、实力、潜力十足,但在“走出去”过程中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比如东道国对高铁需求的差异性、高铁和目标国产业化城镇化的结合、价值认同、高铁标准国际认同等。对此,钟章队表示,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积极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能存在的误解与疑虑,做好沟通,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设“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国际人才教育基地、实施人才先行战略、组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强化高铁专利在海外的申请,采取有效措施推广中国高铁标准,积极应对来自其他高铁强国的专利与标准壁垒。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