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7-09-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周耿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人以道聚道以人弘——我办经典读书会的故事

 

不少人问我,你是怎么做起经典读书会的?我说,一拍脑袋就做了。听的人以为是玩笑,其实是实话。

2009年秋,同门周晓露从德国留学回来,从未走出国门的我对于国外的学习生活很好奇,于是问她:“在德国待了一年,学了什么读书做学问的好方法啊?”她说:“读书会!参加读书会收获很大。”“这个读书会和我们平常读书有什么不同?”“也没什么不同,就是师生定期聚在一起,逐字逐句地共读一本经典。”“这不很简单吗?我们师门就可以组织一个这样的读书会!”就这样,岳麓书院“老庄读书会”开张了。

日常会读是一个怎样的情形,我已经记不真切了,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经常把读书会搬到导师张松辉家去开。时间一般是晚上,在张老师家的书房里,张老师半坐半躺在床上,大家围坐床边,和张老师一起讨论经典。每到疑难之处,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时张老师也着急了,从床上直起身来说:“这个问题还得这么看……”有时举例,有时比画着说,说着说着,大家从面红耳赤到紧锁眉头,再到豁然开朗、喜笑颜开,张老师见我们一个个确实懂了,自己也开心起来。谈完学问,我们还会接着谈近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两小时、三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最晚的一次甚至到了晚上11点多才离开老师家。走在深秋的校园,树影斜长,空气微寒,大家余兴未了,边走边说,沉浸在脑洞大开的兴奋之中。

多年后,对于读书会的这份认真与执着,师妹王乐调侃似的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一到周末她就担心在校园里碰到我,如果被碰到,不管当时有没有旁人在,总会遭到我劈头一句:“王乐,周六的读书会你准备好了吗?”周末一般是情人相会的日子,男友多次邀约,而她却要么在参加读书会,要么在为参加读书会做准备,以防备我在读书会上不时来一句:“王乐,说说!”屡屡落单的男友突然有一天恍然大悟:“是不是该请你这位师兄吃个饭?”师妹回答说:“不用!你来参加读书会师兄就会很高兴。”

世间总是有很多偶然的事,博士毕业、去北师大做博士后的那年暑假,碰上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举办“日本古抄本《老子》读书会”,会员来自北京各高校文科院系,院长许嘉璐先生在开幕仪式上说:“我们要为传承传统文化留下读书的种子。”

20余天的经典会读结束了,暑假还没结束,偶然当了班长的我经常利用“职务之便”邀大家去我在乐育楼的小一居里做饭小聚。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厨房里,有人在水池边洗菜,有人洗锅准备炒菜,一时之间,小厨房内摩肩接踵,“厨师”们不亦乐乎。就这样乱哄哄地,饭菜终于上桌了,大家围坐一圈,一边抢着吃装在各种容器里的菜,一边点评着各人的厨艺。谈笑之间,北师大“老庄读书会”被策划和坚持了下来。后来,“厨师”和“洗碗工”们由于读书或者工作大都去了外地,我也来了北交大。那位最喜欢抢着炒菜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参加读书会、没有认识大家,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应该是另外一番光景。

有了前面做读书会的经验,到北交大之后,在同事们的支持下,很快筹办起了“真知”经典读书会。读书会刚开始的时候,我最担心的问题是:老师们都有繁忙的工作和家务,能抽得出时间参加读书会吗?结果令我欣慰:读书会人来人往,留下来的都成了“常委”。有的“常委”住得离学校远,为了参加主讲,不惜把三个多小时耽搁在路上,专程往返一趟学校。有老师开玩笑说,周耿又不发钱,大家参会怎么这么积极?

“常委”中除了本学院的老师,还有一位土木学院的老师,她不仅自己来,还把先生、朋友带过来,慢慢地,她的先生和朋友也成了我们读书会的“常委”。

一方面是为了解惑,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读书会保持活力,我尽量克服各种困难,邀请相关学者来读书会做讲座,其中李晓(化名)老师对读书会最为支持,不仅来读书会讲庄子,还邀请我们去她家开读书会。

“怀柔区若水镇上善村,上山后一直走,直到无路可走。”这是李老师给我发的路线说明。出了城,人越来越少,树和水越来越多,等到村里的时候,天刚擦黑,鸟已归巢,蛙尚未鸣。李老师家有个大开间,大玻璃窗,屋顶很高,开间里有个很大的吧台,橘黄色的灯光落下了,我们围坐一圈,开始读《老子》。讨论的时候,李老师感慨地说:“读书会逐字逐句读经典的做法很好,这样读可以把握好经典的真意,只有真正弄懂经典真意的人才可能影响社会。”此时,夜虽已黑透,但山里空气好,繁星满天,月亮在对面山头照得格外明朗。

在北交大,我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开设人文类通识课,工科生们能不能读懂经典,愿不愿意以读书会的形式会读经典,我却拿不准。本学期“国学与传统文化”第一节课,我邀请了一位曾选修过我的“道家人生智慧”课程的同学,请她介绍在课上参与经典会读的体会。她说:“我大一的时候选修了老师的‘道家人生智慧’课程,课程考核可以三选一:主讲、记录课程讨论、参加课程辩论赛。我原本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不仅都参加了,还参加了‘真知’经典读书会,这些活动让我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了。”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我办读书会出于偶然、始于尝试,在读书会运作的过程中,我也始终注意遵循平等参与、自主自发的原则,最终,大家在经典会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份认真与坚持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诧与留恋。一位参加读书会的师弟说:“读经典,其实就是读自己。”读自己、认识自己也许是大家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我们面红耳赤地争论,争论的不仅仅是经典的原意,还有我们自己。在有意或无意中,我们把自己对生命的体悟融入到对经典的解释里,而经典也借此争论浸润到我们的生命中。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经典因为会读,成了“活的经典”;而原子化了的人们又因为经典会读,定期聚集起来。人们不仅通过经典会读而获得心灵的转化,还因为会读中遇见的人、会读之后的各种活动,改变了他们原有的人际关系与精神世界。经典及其所蕴藏的做人之道正是因为这些活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最直接的关联。

读书会简单易行,它既适合专业研究者,也适合业余爱好者;既适合高校、社会团体,也适合家庭。一个好的读书会需要一位好的引导者,“道”这个字本来就是由“首”和“辶”两部分组成,意思是,一位首领与其追随者共同在找寻他们的道路。高校读书会可以培养出熟悉经典以及读书会运作的“首领”或者说种子,这些种子,不仅可以撒向学校、社会,还可以撒向家庭,促进学校、单位、家庭内部的思想和情感交流,重建现代化之后共同体内部的精神生活。小到个体心灵的安顿,大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乃至民族精神的凝聚,都可以把读书会与经典会读当作一种有效形式,用创新了的书院“讲会”与“会讲”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