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7-05-12 来源: 作者:

环球时报:王元丰教授 “颜宁事件”让人一思一喜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女教授颜宁应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一事,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公共事件”。这几天报纸上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而微信和微博社交媒体上,也有非常多的文章、帖子和评论。

那么,颜宁这件事为什么这么引人关注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人认为这位2007年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回国工作,并取得突出科研成绩的女教授,是因为连续两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重点项目,没能得到资助,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负气出走”。

对于“负气出走”说法,颜宁在微博上“辟谣”,认为这种说法“莫名其妙”,是“无稽之谈。”并正式表态说她这次的选择是“怕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尽管如此,在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关于“负气出走”的讨论。因此“颜宁事件”首先让我们应该有“一思”,那就是颜宁的基金申请评审是否公正?我们国家的科研环境应该怎样改进?

诚然,颜宁的科研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绩。她2009年以来,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著名国际期刊上已发表科研论文17篇,有人说这比全国99%的高校全校都要多。但是,因为NSF项目的评审,是采取同行评议这种国际通行的做法,而且,重点基金项目的资助率很低。当有的同行评议人对申请项目有不同看法或者打分不是最高,由此没有得到资助结果都是正常的。NSF项目评审程序的公正,在国内科技界是得到广泛承认的。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申请基金得不到资助,在欧美国家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有人在讨论相关问题时举例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舍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获奖第二年申请基金的时候,照样没有获得资助。另外,很多科研项目尽管的确意义非常重大,但却得不到同行的认可,这种事情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原因多种多样,比如,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村修二,他说他研究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曾经“根本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所在公司的人称他为“吃白饭的”。

既然颜宁基金评审应该说是公正的,那为什么这次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的科研环境,科技项目评审与管理等制度的合理性,让科研人员还不很满意,还存在较大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对于这一点应该不用讳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的制度障碍。从小的方面看,对于颜宁曾经提出的:NSF是否该支持有风险但重要的课题?在经费支持上如何鼓励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以以此事件为契机,进行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完善项目的资助机制。从大一点的方面看,我们需要思考对于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特别优秀的科研人员,怎样做好稳定支持?怎样能让他们不总在为申请项目“费心”?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破解。

另外,对于“颜宁事件”我们在“一思”之外,应该有“一喜”。为什么?因为颜宁在清华大学工作十年后,能够被国际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普林斯顿大学在2016、2017连续两年在全美大学排名第一),聘为以其首位女校长、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雪莉·蒂尔曼名字命名的讲席教授,这确实如清华大学在对“颜宁事件”发表的声明中所说:“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我国有一批优秀学者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教师的水平,其中的杰出者更是达到了世界名校的讲席教授水准。想想看过去有哪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中国工作的学者,被世界最顶尖的大学聘为讲席教授。一位海外学者说,中国高校的教授直接被国际著名高校“挖墙角”当教授,这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

这说明,这些年中国的科研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在中国本土工作的科学家的实力增强,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可。近些天,中国科技成果捷报不断,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颜宁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讲席教授,虽然不能与这些成果相提并论,但这可以作为中国的杰出科学家队伍,开始在世界舞台有越来越大活动空间的标志。我们当然希望杰出的科学家在中国练就“武功”后,能够继续在中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改进科研环境,搭好舞台,让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成长,得到世界的认可。

但是,中国应该有更宽阔的胸怀,对于中国科学家到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任职,持开发的态度。如清华大学声明所说:继续关注和支持颜宁等学者的发展,衷心希望他们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国际卓越的学者。当然,我们更希望颜宁他们在国际舞台能够继续与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够再次被中国的舞台吸引回来,“带来更新的理念、更多的经验,更好地服务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

作者:王元丰,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