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发表高福廷署名文章:坚持四个融入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北京教育2015年第4期发表我校党委副书记高福廷署名文章:坚持四个融入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全文如下:
坚持四个融入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高福廷
【摘要】北京交通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景观文化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凝聚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要借助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北京交通大学一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学校将弘扬历史传统与时代价值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景观文化,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引领形成凝聚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理念引领,融入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对师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发挥着特殊的关键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引领发展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价值导向。学校将大学精神、校训等精神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从理念上引导师生领悟传承百年交大的精神品质。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的凝练阐释相结合。大学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理念内涵、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也是映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学校历来注重对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与提炼,2012年以来学校组织开展“交大精神”大讨论和“我谈交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全校师生以多种方式展开充分讨论,主题征文投稿近300篇,形成具体表述方案近40个。学校多次组织专家组研讨提炼、开展评选征集和意见征求,推动凝练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师生广泛认同的“交大精神”。此活动成为集中全体师生智慧、凝聚全校力量的精神文化活动。广大师生提出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严谨求实、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敢为人先”等基本要素,既能延续优良传统,又能彰显时代特征,既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密切相通。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校训的阐释和传播紧密结合。校训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能够用最简洁、最凝练的方式表达核心价值,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思想。我校“知行”校训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周易》、《孟子》即有“知行并进”、“知先行后”之说。1921年时任校长叶恭绰在开学典礼上阐述了对“知行”校训的主张,提出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和社会谋幸福,“知行”虽只有简短两字却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延伸,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始终秉承“知行统一,以知促行”“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向师生明示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学校不断强化校训推广,校长宁滨曾在毕业致辞中以“知行致远伴君行”为主题解读校训,号召学生报效祖国、勤奋敬业,乐观向上、脚踏实地;2014年学校校训宣传以理论、故事多元呈现,实现中央电视台(7分钟重点报道,全国高校仅16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一流媒体全覆盖,校内媒体跟进二次报道,微博点击、微信阅读创学校历史新高;在教学科研中,依托全校通识核心课“走进国学”等传统文化课程,嵌入校训校史教学,鼓励师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二、载体活跃,融入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充分体现,是反映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窗口。紧紧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设计和活动开展,坚持普遍开展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有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学校立足优势,发挥特色,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一是通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文化精品浸润师生,用显性文化活动直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在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表达推广、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原创话剧《茅以升》入选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5部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成功公演,反响热烈;“一二·九”合唱比赛以“青年梦长征路•价值观”为主题,分别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12个主题词,从当代交大学子的角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创新举办青年教师暑期学校,2013年和2014年分别覆盖全校近200名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各环节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准,引领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中国 多彩交大”教职工文艺汇演展示了学校教职工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风貌;将传统书画艺术融入育人工作,成立了首都高校首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开辟了书画艺术进高校的新路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书法艺术与欣赏”选修课,举办教职工书法培训班,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加生动具体。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第二期暑期学校,获参与学员一致认可、广泛好评,成为北京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思路创新的品牌和示范,多次在教育部、北京市相关会议作典型发言。
二是以师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创新榜样宣传手段,通过宣传典型、讲好故事不断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找准宣传教育同思想道德情感契合点,才能够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师生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2014年5月起,学校宣传部以网络新媒体发起“寻找最美交大人”活动,由师生校友和社会广泛参与挖掘出一大批校园最美典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宣传发生在身边的美好,传递校园正能量,形成了寻找最美、宣传最美、争做最美的良好氛围,并获评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优秀项目。学校还注重发挥先进典型辐射激励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年度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三育人”先进集体个人、三好学生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引导师生在平凡工作岗位、点滴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导向规范,融入制度文化
制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任何制度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价值观构成了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品格;制度一旦形成,又对人的价值判断起引导和规范作用。大学制度文化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为精神文化建设和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学制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用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固化和定型,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是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完善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阐述着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校园文化,应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核心,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校注意加强顶层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教育管理规范,2014年已完成《北京交通大学章程》的制定,下一步拟依据章程逐步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按照“立改废”原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如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等文件,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
二是制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融入办学全过程,以制度化、规范化文件长效推进。学校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等也结合实际制定了本部门的落实方案,修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测评办法,细化为学生发展素质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力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
四、环境涵养,融入景观文化
校园景观是精神理念的物质基础,景观文化有助于培养共同价值观、荣辱观和归属感,在构建育人环境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高校营造浓郁的环境文化氛围,可以使师生时刻受到景观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景观建设坚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处处可见、人人知晓,又能让师生置身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一是建设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景观文化。以文化景观建设为依托,涵养精神文化传承内涵,才能营造体现人文价值的校园环境。学校加强校园整体规划,精心设计校园一景一物:组合运用多种文化资源,建立起了“思源春光”、“园厅湖影”、“学海神韵”等三个文化带,包括世纪之声钟楼、孙中山文化广场等30余处独立文化景观;学校校史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1,200多平方米,收藏有数十万文字资料、数千张珍贵历史照片和数百件校史实物文物,成为师生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五之”浮雕文化墙,以艺术作品和校史图文资料提升红果园餐厅文化气息,传承了学校优良的治学传统,弘扬着交大立校精神;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宣传牌、招贴、名言警句牌、橱窗展览等各类文化景观,多形式广覆盖不断浓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氛围。
二是创作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作品。充分发动师生利用现有平台繁荣校园文艺创作,创意展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学校每年开展“寻找我最美的交大,设计我最美的交大”活动,面向学生征集活动策划、校园文化产品、文学、摄影、微电影、随手拍等文化作品,让学生发现和体会校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道德之美。建筑艺术学院每年举办创意文化节,开展师生系列创意作品展和文化活动,用创意雕塑剪纸、书画作品、建筑模型与图纸、媒体艺术沙盘模型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影像资料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交汇。
三是挖掘传播现有文化景观中的价值元素。学校加强对新兴文化景观、建筑物、公共场所命名的规范管理,完成校园13条主要道路的命名和道路标识设计,固化为学校重要文化符号并广为传播。学校委托语言与传播学院教师开展校园景观文化内涵与媒介传播研究,对校园建筑、雕塑、道路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网格式检索收集,深度挖掘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元素,并以微信公共账号为传播平台,将线下实体校园文化载体链接至线上展示传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校园氛围。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