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点 丹心映日月 风骨铸虹桥
中国交通报 07版 2016-09-13
特约记者 袁芳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是1963年2月《人民日报》连载《桥话》中的一段文字。写下这段文字的并非散文家,而是一代桥梁专家茅以升。
2016年,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而回顾茅以升先生走过的辉煌一生,在青年学子中发扬先生科学、创新和爱国的精神,方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少年立志 青年成才
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校园里专门塑造了茅以升雕像,以纪念该校历史上首名工学博士,这是该校建校百余年第一尊人物纪念雕像。20世纪初,茅以升曾在该校桥梁系夜校学习。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的“寒士”之家,出生后不久,全家由镇江迁往南京。他自幼衣食不继,生活艰苦。1905年端午节,9岁的茅以升与小朋友约好去看秦淮河龙舟竞渡,却因生病未能赴约。后来得知,节日当天围观的人太多,竟把河上的文德桥挤塌,死伤多人。自此,茅以升对“桥”处处留心。外出时,总是细心观察经过的所有桥梁。读书时,只要遇到描写桥的句子和段落,都摘抄出来,看见有桥的画也收藏起来。对于茅以升的这些“异样行为”,亲友们多有不解,只有父亲说:“你们不了解他,他是个有理想的孩子。”
茅以升从江南中等商业学堂毕业后,曾挥笔写下“少年立志、青年成才”自勉。1912年年初,茅以升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入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彼时正值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很多同学纷纷离校参加革命。怀抱救国热血的茅以升也有这种想法。不久后,孙中山视察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并发表演讲,提到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为革命,一路为建设。在座诸君不必都投身于锋镝之间,建设国家离不开交通,学习采矿、筑路、造桥,也是为革命。茅以升自此豁然开朗,更加发奋读书。5年间,茅以升记了200多本笔记,每次大考都是全班第一名。
1916年夏,20岁的茅以升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刚入校时,备受质疑,注册处主任问他:“中国学生须经考试合格方能注册,你考试能合格吗?”最终入学考试证明,茅以升比美国优秀学生成绩还要好。仅仅一年后,茅以升就取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校长把他亲笔签名的硕士文凭发给茅以升,并当场宣布:“今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生来读研究生,可以免试入学。”
自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茅以升到桥梁公司实习,在此期间,报考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桥梁系夜校。从此他白天实习,晚上学习。每天凌晨4点,茅以升乘火车赶往公司,路上还需温习英语。工地休息的间隙也要用来做功课。课程结束后,茅以升历时一年,完成了博士论文《桥梁框架结构之次应力》,顺利通过答辩,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历史上的首名工学博士。这篇论文提出了很多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获得“斐蒂士”金奖。
建桥炸桥为报国
1920年1月,茅以升回到了祖国,在高校任教。1933年3月,在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授课的茅以升受浙江省建设厅厅长之托,开始主持建造钱塘江桥。自开始施工,至1937年9月26日正式通车,钱塘江桥建设历时两年半。这座全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断言。
钱塘江,简称钱江,发源于安徽休宁的凫溪口,上游为新安江与兰江汇流而下的近山河道,一旦山洪暴发,水流湍急;下游有从杭州湾来的怒潮倒灌;江底为淤泥质细沙,一遇水冲,即被涮走。因此,在杭州流行的谚语中,有一句叫“钱塘江造桥”,用来形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经过半年多的勘测和设计,茅以升提出了“钱塘江桥设计书”。他认为,要打破传统造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茅以升邀请康奈尔大学同学罗英出任总工程师。
1935年6月,开始打桩时,施工遇到了困难。工人们忙一昼夜,只能打进一个木桩。进度缓慢,茅以升寝食难安,后来看到孩子们游戏,联想出了“射水法”——把江水抽到高处,用水龙头把江底硬硬的泥沙层冲击出深洞,再把木桩放进洞里,用汽锤打进江底。采用这种方式打桩后,一昼夜就打桩30根。
尔后他们又奋战沉箱,几经实验,将600吨重的庞然大物成功放置到木桩上。为确保精确度,茅以升坚持自己下到沉箱内一根根摸查点数。桥梁上的每根钢架、每个铆钉,茅以升也都要亲自验收。对那些不合质量要求的桥钉,茅以升会用白粉笔画上圆圈,组织返修。这种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作风鼓舞了建桥工人的士气,也确保了大桥施工。茅以升的母亲在给儿子的信中不胜感慨:“唐僧取经,历81难,唐臣建桥,也要81难。”在工程进行过程中,茅以升还有先见之明地分段写绘出各种工程进展情况,并拍成电影。这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资料。
钱塘江桥尚处于设计阶段时,日本的侵略凶焰已从东北燃及华北。1937年年末,日军越逼越紧,在抗日部队和战略物资大部分抢运结束后,为了阻止日军南犯,茅以升于12月23日亲手炸毁了通车仅几个月的钱塘江桥。当时,他悲愤地写下了“别钱塘”诗句:“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受命组织修复大桥,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如今这座大桥仍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
心系祖国工程教育
茅以升早年从事高等教育。在数十年的从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经验。
他曾试行过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10分钟,先点某个学生的名字,问他有无问题,根据提问水平判分数:如果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回答不上来,学生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名学生提问,前一名学生回答,如果前一名学生回答不上来就得零分。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颇受学生欢迎,每次上课,教室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多年教学实践让茅以升洞悉了国内教育制度的弊病,他提出了一系列结合实际的高等教育主张。这些主张历史跨度大,内容丰富,涵盖了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等,是建国前少有的较为系统地论述高等教育的大学校长之一。
茅以升曾系统分析了学制、招生、入学、实习、考试、教学、学分、毕业、就业等中国高等教育的各环节,认为“全中国最需要解放的事业中,恐怕教育是比较迫切的”。茅以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众多问题的致因可以归结为“处处以西法为原则,未能适合国情以求实效”。茅以升反对模仿美国,提出了“习而学”的一整套课程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精神是强化教育中的实践锻炼,借助实践锻炼学习理论。
架起无形的精神之桥
茅以升曾多次受命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国、法国等,做了大量文化沟通工作。针对很多海外赤子“楚才晋用、报国无门”的忧虑,他提出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除此之外,茅以升还建造了许多文化精神之桥。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就提出了“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他认为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是改造自然、解放生产力的头等大事。由此,他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引导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他还倡导通过办好科技报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大众。
为了进一步传播桥梁知识,茅以升主持撰写了《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后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文字版本。而在《名桥谈往》《桥名谈往》等作品中,字里行间也洋溢着茅以升对桥梁的无限深情。
文革期间,茅以升被停止工作。虽已70多岁,他还是邀请了两位好友,开始动手编写一部类似桥梁文学辞典的书籍。他们每天跑图书馆,遍阅《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从中挑选出描写桥梁、歌颂桥梁以及其他各种隐喻明喻的桥梁典故,用工整的小楷抄录在稿纸上。他们最终编成了全套共9册的《桥话》。茅以升亲手装订,设计封面,可称为一部关于桥梁的文学鉴赏辞典。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不断在架设物质的桥、友谊的桥、精神的桥。” 茅以升小女儿茅玉麟说。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发现于1997年1月9日(即茅以升诞辰之日)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 “茅以升星”,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