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首页
交大要闻
校园时讯
教学科研
合作交流
院部采风
菁菁校园
校友动态
媒体交大
交大人物
师者
学子
校友
学术文化
交大讲座
学术会议
思源书香
校媒直通
电子校报
校园电视
在线广播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光影交大
校史长廊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01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蝉联世界第一 15个学科入围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02
我校青年教师在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教赛中喜创佳绩
03
学校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思路报告会
04
“不忘初心跟党走·纵情高歌迎国庆”北京交通大学离退休党员庆祝建党98周年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精彩上演
05
“七一”慰问送真情 组织关怀暖人心 ——北京交通大学开展走访慰问老党员老战士和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06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专题集体学习
07
台湾东华大学校长来访我校
08
我校荣获2019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最佳组织奖”
09
“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组来我校现场考察
10
北京交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成效显著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5-05-06 来源:财华网 作者:
财华网:中国高铁“出海”渐入佳境探因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中国高铁走出去要利用性价比优势,在国外客户能够按市场价格和国际商业规则购买的条件下进行,可以承担建设项目或出口动车组,承担运营技术支持,但不能参与高铁运营,不能提供大额长期贷款,不能承担高铁运营的商业风险。
而从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即将实施,这给了中国企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抢蛋糕,反过来也将促进中国企业携手并进,部分大型央企合并可趋。
南北车的合并重组,就是这样具有战略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强强合并。在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下,央企应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上的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能源建设相关产业、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都可能成为热点。而正因为央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偏弱,实行兼并重组才有可能抵御风浪。
据长江商报报道,继4月22日中国与印尼签订约60亿美元的高铁大单后,29日传出南北车正在考虑收购加拿大庞巴迪铁路部门大部分股权,希望以此对外输出高铁技术。5月3日又有消息称,中铁将与北车组联合体竞标俄罗斯高铁项目。
而在4月29日晚间,正式合并前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发布了各自独立的最后一份财报。南北车都实现了大幅度同比增长,两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总和近20亿元。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高铁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2013年,全球高铁市场只有1023亿美元的规模,2014年已经跃升至1120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高达1334亿美元。伴随“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东盟国家的高铁建设将会加快。预计在全球高铁市场中,东盟国家将成为中、日、法、德等技术强国激烈竞争的焦点地区之一。
“五个指头握成拳显得比较急迫。”上海一大型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高铁出海空间巨大,南北车合并,不仅可避免内斗,更重要的是可以施行优势互补,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央企兼并重组是趋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即将实施,这给了中国企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抢蛋糕,反过来也将促进中国企业携手并进,部分大型央企合并可趋。
南北车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二者形成的合力已在海外市场上彰显。
4月29日晚间,正式合并前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发布了各自独立的最后一份财报。南北车都实现了大幅度同比增长,两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总和近20亿元。
今年以来,中国高铁已在海外市场上频接大单。公开信息显示,中泰已经签订高铁合作协议,中老铁路正在加紧推进,中国还将积极地参与新马高铁的竞标。继4月22日中国与印尼签订约60亿美元的高铁大单,27日中国铁建拿下非洲约55亿美元建设项目。5月3日,又有消息称,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协调,中国中铁和中国北车已组成俄罗斯高铁项目联合工作组,参与竞标。
此外,4月29日,有媒体报道,中国“神车”计划参与英国总投资500亿英镑、设计时速360公里的高铁项目,竞争对手包括阿尔斯通等。该项目议案2014年已得到英国议会下院投票通过,主要建成伯明翰分别通往曼城和约克郡的一个V字形高速铁路线。甚至还有媒体称,正处于合并停牌的南北车正在洽购全球最大竞争对手庞巴迪,目前正在商谈庞巴迪铁路业务的控股权。不过,这两则消息尚未得到中国官方证实。
一切信号都在表明,中国高铁已经驶向海外。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正面临着“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期,高铁出海空间巨大。
针对中国积极参与东南亚铁路建设,同济大学轨道交通研究专家孙章曾发表观点,中国正与东盟各国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东南亚是“一带一路”的起点,也是必经之路,加强连接欧亚大陆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不仅有助于地区经济的相互连通,更对东亚地区广泛合作的地缘环境非常有益。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曾认为,飞机与高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南北车的合并,一个最有利的地方,就在于提高了竞争力,能够去面对一个国际市场的竞争,改变了过去南车北车独立在国际市场谈判,既有技术实力优势,也有价格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南北车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斩获大单,或许正是合并后焕发出的活力,让建设高铁的国家看到了中国高铁的真正实力。
然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则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中国高铁走出去要利用性价比优势,在国外客户能够按市场价格和国际商业规则购买的条件下进行,可以承担建设项目或出口动车组,承担运营技术支持,但不能参与高铁运营,不能提供大额长期贷款,不能承担高铁运营的商业风险。
神车助力“一带一路”
事实上,综合实力排名世界前列的中国南北车,曾因窝里斗而饱受诟病,并因此丢失了不少机会。
2013年7月,中信建设和中国北车愤怒之余向中国机电商会集体告了中国南车一状。其原因在于,当年5月27日,中国南车公告78亿新签合同,其中包括5月23日新近签署的22.56亿阿根廷动车组合同,算上今年1月中国南车两条阿根廷地铁共计35亿元的合同。不到半年内,南车在阿根廷接下了近60亿元的车辆订单。而在这场订单争夺战中,南车开出的是127万美元/辆的“超低价”,而北车的报价是230万美元/辆。北车因此丢掉了订单。此事的结果是,来自中国的两个兄弟恶斗,价格相差巨大,阿方产生了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价格不信任。
其实,早在2011年,南北车参建土耳其高铁项目时,就曾由于北车可以压低投标价格,导致项目被一家韩国公司抢走。
南北车商战持续了14年。2012年,南车中标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地铁项目,合同金额25亿元,有外媒报道此事时配发的是一张北车模型车的照片。2013年,一本杂志上出现的中国北车形象广告,主图却是南车发的。据称,类似事件不计其数。
在国内,除了在铁路总公司那里是分果果外,在更多的城市轻轨、地铁、城铁市场的招投标中,南北车也是酣战多年,甚至发展到在部分中标城市抢着建厂的现象。比如,在天津、成都等地,南北车都是各自建厂。业内一资深人士总结说,南北车的这种竞争结果,除了重复投资建设外,还会造成产能过剩、企业效益流失等。
不只是如此,在赵坚看来,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还体现在技术攻关上。南北车分家之前,在一口锅里吃饭,有明确分工,比如内燃机车老大是大连机车,客车老大是长客厂,货车老大是北车齐齐哈尔车辆厂,核心技术研发是株洲研究所。分开后,两个公司各搞一套系统,既造成资源浪费, 也导致两者的产品重合度越来越高。更主要的是,核心技术研发上缺乏足够的合力资金和技术。
“以往是鼓励竞争,但现在时代变了,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在去年,赵坚就公开表示,南北车已经壮大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走出去”,要到国际市场上去抢饭吃。当然,竞争还是鼓励的,但不是相互之间的竞争,而是一致对外的竞争。在他看来,南北车应该集中力量搞核心技术研发,形成合力走出去,增强竞争力。
饱受诟病窝里斗
南北车合力出海,频接大单,为央企兼并重组探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目前,国资委旗下112家央企拥有269家上市公司。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其中,央企利润同比下降9.9%。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外资企业进入与央企展开竞争,其竞争的市场已经全球化。另一方面,部分央企产能严重过剩,急需通过“走出去”调整转移过剩产能。
李锦是央企兼并重组的呼吁者,早在2012年,他就曾公开表示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兼并重组则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将成为主要特征。
4月30日,李锦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他说, 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要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则需要具有相当实力的大企业来获得研发和销售优势。南北车的合并重组,就是这样具有战略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强强合并。在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下,央企应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上的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能源建设相关产业、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都可能成为热点。而正因为央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偏弱,实行兼并重组才有可能抵御风浪。
在李锦看来,像电信运营商、石油、电力等行业,其市场还在国内,需要竞争,越是这样的竞争,越有利于民生,如果仍在国内垄断,容易失去活力。
“
重组背后大多有政府的推动,一定要看到国家利益与发展战略。”李锦说,中国企业正在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潮,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因此央企重组潮是可期的,央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由内而外地革新以做大做强做优。但是,这个时期是有条件的,不是现在就来的,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业界对央企兼并重组也有另一种声音,比如央企合并加剧市场垄断,是历史性倒退,带来的不一定是做大做强的结果,甚至会出现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等。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坚持认为,目前,我国央企数量偏多,尤其是某些领域存在多家大型央企,按照一个领域组建1家至2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目标, 推进央企强强合并不可避免。同一领域存在多家大型央企,企业分别独立进行投资决策,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投资、资源低效配置。
李锦认为,南北车合并已成为新一轮整合开始的标志。
http://www.finet.com.cn/hsstock/hongguanjingji/2015/0506/3003113.html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