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头版报道:做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布道者”——记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
早上九点钟起床,中午多数时间不吃午饭,因为一直在忙着,如果有人恰好来公干,便会让他带几个包子过来。晚上则从未在两点前休息过,睡觉前肯定会读书,喜欢看历史类、哲学类、心理学类、战争类书籍。
“我们是搞系统的,相信每个系统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和独特的适应性。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这便是2014年度央视十大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上,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起走上领奖台,在掌声中高高举起奖杯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
割舍不断的铁路情缘
贾利民最初的梦想和毕生的事业就是铁路。
“高考时能填三个志愿,我填的都是铁路院校。”在极其简单的办公室里,贾利民与记者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1963年,贾利民出生在新疆兵团十师181团一营驻地,一个位于中国最西北部阿尔泰山脚下叫克木齐的地方。这里远离大城市,去乌鲁木齐要坐三天的汽车。
艰苦的环境和五湖四海的氛围造就了这位兵团子弟天生的使命感和求知欲。把铁路通到阿勒泰,是他最初的梦想。
1984年,他从上海铁道学院(现在的同济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直到2004年,他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当了一名教师。而此时恰逢青藏铁路建设攻坚之时。
青藏铁路建设运营为贾利民实现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来的“综合监控中心”理念提供了绝佳机会。
贾利民带着一小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技术攻关中。他们开发的“青藏铁路运营与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一举解决了“天路”运行安全保障的大难题,形成了完全自主的应急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同时,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运营组织、安全保障、应急救援全过程集中统一的可视化数字化管理——“数字青藏铁路”。
见证中国高铁自主创新
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体系化自主创新,始于2008年由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发起实施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并通过“国家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得以持续。其中,贾利民担任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和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作为中国高速列车相关技术创新的“布道者”和“规划者”,贾利民和专家团队肩负着确定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研究过程控制和为主管部门及参研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把关等重大责任。他们参与设计确定了中国高速列车相关核心装备体系的顶层技术指标、技术架构,确立了高速列车、牵引供电、运行控制、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关键系统技术创新的研发技术路线,并参与敲定了中国高铁的一系列技术指标。正是在这些顶层设计和指标的指引下,我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
贾利民和高铁创新团队还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提出了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的概念体系、技术架构和实现途径。“在这方面,我们比欧洲‘制造4.0版’的提出早了好几年。”
“科技部、行业和参研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同事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能与他们共同参与高铁科技创新艰难辉煌的全过程并有所贡献,能帮助支持他们成功,此生足矣!”贾利民以林则徐的两句诗来表明心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最爱还是培养人才
“从1992年成为研究生导师,最值得我骄傲的事情就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在招收学生方面,我基本上能做到有教无类。”贾利民说。
如今,贾利民及其团队门下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近50人。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的学生每人在校期间都至少参与过三个以上的科研项目,练就了一把好手。
他喜欢招收朴实、勤奋、不耍“小聪明”的学生,所学专业过硬、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最好,如果能有自动化、电子信息、控制、仪器仪表、应用数学背景就更理想了。
2004年,贾利民接受北京交通大学的邀请,正式进入与铁科院只有一墙之隔的象牙塔。
“大学有其独特的氛围,无论是教学还是作研究,我都能找到另一片用武之地。北京交通大学包容、宽厚的氛围、对轨道交通发展与生俱来的使命感、知行合一的校风,也使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贾利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