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以北京地区为例,其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3万人,截至4月底,签约率仅有三成。与往年不同,今年“90后”开始成为求职的“主力军”。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不少“90后”毕业生已经开始以“隐形就业”方式应对“就业大战”。
■新闻调查
“90后”求职者更看重工作趣味性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排在第一位的是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其次是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再次是提供完善福利。
报告还分析说,“80后”的父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意识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
对此,某机构高级职业顾问孟广认为:近两年开始进入职场的“90后”,就业中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即自我意识更强,找工作时首先思考的是自己的意愿,他们对工作的期望是找到能够发挥和表现的舞台,从而体现自我的价值。
“对于‘90后’,唯一不能妥协的就是兴趣。对他们而言,好工作的标准已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等标准。”一网站就业指导专家李宏则谈道,与“70后”、“80后”找工作求稳、求高薪不同,不少“90后”求职者倘若在毕业时还未找到合适工作,除了积极寻找或等待、观望之外,还会当起“隐族”,通过创业、兼职、打短工等形式自食其力。
据悉,隐形就业相对灵活,常见方式有开网店、当管家、全职做家教、开补习小班、教钢琴、教羽毛球、教游泳、摆地摊儿……工作不再限于投奔企事业单位,方向不再限于考研、考公务员。
■创业故事
“90后”毕业开网店 我的事业我做主
张明(化名)是北京一所“211”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还有不到两个月,美好的大学时光就要画上句号。与周围同学每天奔波于层层笔试、面试不同,他每天都会细致地“照看”自己的两家网店。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网店,而且经营得相当成功。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张明从大二开始就在校外的一家网络公司里实习,从中逐渐“嗅”到了网店的巨大市场潜力,暗暗下定决心在淘宝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网店。
张明给自己的网店起了个时髦的名字,叫“日不落太阳”。万事开头难,为摸清市场状况,开店伊始,张明几乎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去市区相应店铺调研,挨家挨户逛,挨家挨户问。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他还不停地与客户细聊,在电脑前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刚开始,网店并没有起色,烦恼却接踵而至。张明被指不务正业,亲人、同学不断善意地提醒他放弃开网店。同时,还有一家知名大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放弃了去大公司就业的机会。
“开网店不是闹着玩的,要靠自己的本事赚钱,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面对种种质疑与不解,张明一直坚持着梦想,下决心要在网店经营上创造“神话”。
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不久后,张明的网店迎来了首个销售高峰,一天成交了100多个订单,收入近5000元。之后,他的网店被越来越多客户认可,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毕业季到了,张明的创业经历被同学们传为佳话,当年对他不看好的室友,如今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并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学文凭不再是年轻人头上的光环,“90后”要放下身段、敢想敢干,方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企业说法
“90后”依靠想法打动投资公司
“在过去8个月中,我们连续投资了五六个‘90后’创业者的公司。在对他们的投资中,基本都是用很快的时间就做出了决定,最短的只用了十几分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有比较坚定的想法,他们对这个年代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很能打动我们。”中国风险投资的启蒙者IDG资本合伙人李丰日前在校园创业大赛启动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对于IDG为何会连投“90后”?李丰表示,“90后”是最有可能改变现状进行创新的一群人,但这一点有些“后知后觉”。对年轻创业者的关注始于他与同事一起做过的一份关于“90后”互联网生存的报告,当时李丰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视频网站,由此他开始去了解“70后”、“80后”和“90后”的喜好,也引发他去关注年轻人在新的生活方式中喜欢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现在都在谈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创新来自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我认为,首先创意要好,创意需要你敢于去琢磨和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从学校里面开始做起。在硅谷,我们也看到很好的项目来自学校,这也是IDG开展校园创业大赛的原因。”
■校方声音
朱俊玲(北京建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由于“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同时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网络的熟悉也使他们较同期的“80后”思想相对成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变得更加实际。在择业方面,他们更倾向于憧憬个性化的工作氛围,找工作以兴趣、爱好为主,更加看重薪酬,对工作平台提供的成长和培训的机会比较看重。
“90后”毕业生对报到证、档案的事情不是太关注,有些同学会选择“隐形就业”形式,比如创业、灵活就业等。在现有的人才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体制下,档案还是很重要的,我建议即使是“隐形就业”的同学,也要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档案事宜。此外,还建议同学们除了关注网络求职外,也要关注学校提供的优质职业类资源,如招聘会、宣讲会、就业见习等。
蔡红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随着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上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支持青年创业,使大学生实现更充分就业。创业是大学生“隐形就业”的一种形式,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看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无论大学生选择“隐形就业”还是到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位,都需要练就出自己的真才实学。“90后”的学生们要明确一点:“体制内”和创业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关键是依靠自己所长,在选择的职业道路上发光发热。
■记者手记
“实现自我”成为
“90后”新标签
提及“90后”,不少人会把“非主流”、“不靠谱”、“有代沟”这样的标签顺理成章地贴在他们头上。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很有魄力地做起了“隐族”。足见求职对于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寻觅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他们想要的是一份实现自己价值、不负青春的激情。
“实现自我”正成为“90后”的新标签,他们有想法才不至于盲目就业,从而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说,“隐性就业”是“90后”毕业生应对就业难的一种权宜之计,但并非长久之策。因此,针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特点,高校应该开展起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的就业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文/本报记者 李培 苏金柱 郑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