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2-10-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袁芳

中国科学报:让梦想不断提速

 VTk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21015-中国科学报.jpg
 
学术名片:
钟章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通信研究所所长,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首席教授;中国铁路GSM-R首席专家。2004年获得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2007年获得第八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贡献奖。
 
■袁芳
 
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博士生何睿斯很兴奋,刚刚一年级的他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开题答辩,不仅如此,这位由“面向高速铁路控制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的学生,已经在电波传播方向发表了四篇高水平论文,即将由团队资助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
 
“作为创新团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顶天立地,立地是指直接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顶天,则是要求团队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有突破。这些年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果也的确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肯定。”团队带头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说。
 
回顾过去二十余年的发展,这支创新团队为铁路六次大提速、青藏铁路、大秦重载运输等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该团队正致力于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研究。这与钟章队的梦想不无关系。
 
生死攸关的通信
 
铁路通信与信息系统是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神经中枢,也是确保安全可靠运行、提高运输生产率的保证,“铁路通信是生死攸关的通信,中国需要先进的、面向未来的通信”。1994年,32岁的钟章队提出铁路未来的移动通信一定是数字的,一定是小区制的、高可靠性的、无缝覆盖的、安全的,他开始了对欧洲高铁采用的GSM-R进行跟踪研究。当时,中国的民用移动通信网络已开始布局,大哥大逐渐变小,传呼机还是时尚人士新宠,铁路通信却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区间通信依靠的还是对讲机,不过覆盖范围稍远而已。
 
1996年~2000年间,关于中国未来铁路究竟是要发展“铁路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还是“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的学术争论一直存在。钟章队倾向于前者,为获得最新数据和信息,他4次赴欧洲进行实地考察,参加了数十次学术研讨会,率领团队成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瞄准国家需求的研究在机遇面前总能抢占先机。2002年,已经有近10年研究积累的钟章队获得了铁道部项目支持,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GSM-R系统应用模拟实验室。
 
2004年,青藏铁路开始修建,钟章队带领团队入驻格尔木,参与青藏铁路试验线的建设。他们在青藏线试验段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如实现了首次将GPS技术应用于GSM-R呼叫定位,实现了本站、前站和后站的调度呼叫功能;开发研制的数据通信服务器与移动交换机(MSC)结合,为机车综合通信设备传送调度命令和车次号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同时也为GSM-R网络服务质量测试提供了重要的通道等十几项创新成果,为GSM-R的实际应用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信信号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而随后建设的大秦铁路更是一次胜利。大秦铁路需要的编组模式是从未有过的先例,全长2.7公里的重载组合列车,需要多台机车进行同步运行,如何实现多台机车同步牵引和制动是核心。重载列车不怕机车拉不动,怕的是主控机车指令发出后,从控机车收不到指令或指令不同步。在大秦铁路60%的山区坡道上,如果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冲动力控制不好,下坡时很可能脱轨,巨大冲力能把中间车辆挤成“铁饼”!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铁路都没有做过的事情,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史无前例的“嫁接”终成正果。
 
他的心中有一幅世界地图
 
2010年岁尾,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创办18年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召开。这也意味着骄人的高速铁路技术成果和建设成就使得中国昂首步入世界高铁俱乐部。
 
崛起,并不意味着永远领先,仍需要有人在相关领域为我国轨道交通通信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在钟章队的心中,有一幅世界地图。“请进来,走出去”是他谋划并开展了多年的策略。
 
请进来,就是请各国在通信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交流;与团队进行相关课题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等等。走出去,就是让团队成员更多地走向国际学术舞台,让硕士生博士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参加国际会议,代表中国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
 
“打造团队和打造个人是完全不同的。”钟章队认为,“首先团队带头人得无私,要能做到相对公平,这样才能凝聚团队;其次光有好人缘不行,还得有一定的敏感,也就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捕捉,能成为团队前进的方向;再次,团队带头人应该有自己的长处,但并不代表在每个方面都比团队的成员强,而是团队中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又互相支持。”
 
经过几年建设,钟章队的团队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一个“老中青”三代结合,学缘结构更丰富,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团队正在形成,这里面既有管理人才,又有科学家,有发明家,有创造者,还有一些兢兢业业做日常服务工作的成员。
 
团队中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各有所长。而和教师一起埋头奋战的学生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在实验室里得到了充分的浸染和锻炼,并在实战中与各大公司的同行们进行学习交流,增长了见闻和动手能力,颇得企业的赏识,许多学生甚至还在试验线上忙碌,还未毕业就已经被大公司直接“内定”。如今,从团队中毕业的学生近百人在跨国公司或国内通信行业就业,且发展不错。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