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10-04-15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视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把脉北京交通 大城市"肠梗阻"如何医治

 wz8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首播4月11日13:30)《新华视点》:把脉北京交通 大城市“肠梗阻”如何医治(上)
 
编辑:李佳霖
责编:张宋红
播音:董千齐
终审:郭维莹
 
节目导视:
 
北京尾号限行再续两年,众说纷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毛寿龙:限行只是把问题往后延了,而不是把这个问题真解决了)
 
密集出台多项措施,能否医治北京拥堵之痛?(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保华:北京交通根本治理的治本之法就是要调整交通结构);
 
大城市缓解拥堵究竟路在何方?新华社评论员带您一同探析。
 
【演播室主持人】 董千齐:《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你好,我是董千齐。
 
【新华社评论员】大家好,我是周宁 。
 
人物介绍:
本期评论员 周宁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长期从事社会调查类报道。
 
【演播室主持人】从4月11日起,北京将实施新一轮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实施时间为2010年4月11日到2012年4月10日。要说这尾号限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北京的市民似乎已习以为常,可这次将限行时间延长两年,还是引来了各方不同的声音。那么,新一轮的限行能否对缓解北京的拥堵起到作用,解决北京拥堵之痛的根本疗法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记者进行的调查。
 
【解说】在北京,坐车走二环路,一两公里的路程要花1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儿。而这种拥堵状况在上班高峰时会更加严重,三环、四环等路段都会受到波及。
 
【同期】103.9的一段路况信息。
 
【解说】闪亮的刹车灯、蜗牛般地向前移动……放眼望去,整条路段就像个大大的停车场。如今,在北京,交通拥堵不仅堵“行”,更堵“心”。拥堵问题不仅困扰着每一个司机,也成为困扰城市的一块“心病”。
 
【解说】为了治理交通拥堵,早在七年前,北京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期间,北京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这一措施缓解了奥运期间北京的交通压力,改善了空气质量,也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循着这条经验, 2008年10月,尾号限行正式登场,原本计划只执行半年的尾号限行措施在去年4月即将结束时,再延长一年。目前,第二轮尾号限行接近尾声,那么,实施了一年多的北京交通限行措施,对缓解北京交通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从这份北京限行评估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市拥堵时间从限行之前的1小时45分下降到了现在的45分钟,减少了1小时。可见,限行对改善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期】北京市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一些交通压力。
 
【同期】北京市民:缓解交通啊,大家都受益。
 
【解说】2010年4月2日,尾号限行的声音再次传来,而且期限延长两年,一时间引起了多方关注。
 
【解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90.4%的被调查者支持继续实行限行措施。
 
【同期】北京市民:没问题,原来一年后不是也接着限了吗,我没问题。
 
【同期】北京市民:我觉得有一天自当是休息一天也挺好的,坐坐车调节一下没什么不好的,有时候也觉得挺累的啊,找车位也难,然后上下班堵车再接送孩子,确实挺难的。
 
【解说】但也有一些人对尾号限行所起到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同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毛寿龙: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使得交通状况更加恶化了。所以这种方法来限行,只要是大家都买两辆车。
 
【同期】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毛保华:所以这样的话,实际上它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车增多了,车放都没地方放了。
 
【解说】来自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花乡二手车市场的数据表明,去年4月尾号限行延期实施后,新车交易量、二手车交易量逐月提高,前9个月就完成了前年全年的交易量。而且,二次购车者同比增幅达10%。事实证明,限行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第二辆车。
 
【同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毛寿龙:限行实际上只是把问题往后延了,而不是说把这个问题真解决了。就是说它只是掩盖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比如说去年限行的车假定是300万辆,一限行,5天限行1天差不多限行60万辆车。那么今天已经有400多万辆车了,400多万辆车,你限行80万辆车最后还有320万辆车,那么比去年实际上还超过了。
 
【解说】尾号限行政策实施后,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天2000辆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20万辆。限行的效果已经逐渐淹没在茫茫的车海中了。
 
【同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毛寿龙:所以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停止这个政策。但实际上呢它已经是刹不住了,否则的话取消限行的那天就是全北京大堵车的那天。
 
【同期】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毛保华: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治理的治本之法就是要调整交通结构,必须要调整交通结构,让大家选择资源效率利用比较高的交通方式,比如说公共交通。
 
【解说】在民意调查方面,网络上的调查结果和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新浪网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网民对限行政策投了反对票,在人民网、搜狐网的限行调查留言板上,持反对态度的留言超过了7成。
 
【同期】北京市民:我觉得这样做实际上是无效的,因为限行的结果是必然刺激了一些有经济条件的人会购买第二辆车。
 
【同期】北京市民: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限行也堵,不限行也堵,对不对,你这样一限行的话首先自己开车确实少开了一天,主要是有个急事什么的,确实很不方便。
第一段演播室: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这个尾号限行这个措施的反映还是不一样的,按说这个措施已经执行了一年的时间了,大家可能应该是习以为常了,或者说已经接受了,但这次我们看到,一说要延期两年,大家反响还是很热烈,为什么?
 
【新华社评论员】的确,北京尾号限行措施实施一年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实际上不只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机动车高速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集聚集,这个趋势是肯定的,那么尾号限行所带来的这个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是毋庸置疑的,还是有一些效果的,但是要看到这不是正本清源的措施。
 
【主持人】没错
 
【新华社评论员】所以说为什么很多的人对此经历了争议呢,就是因为很多人指出应该抓住尾号限行所带来暂时缓解交通拥堵的时间或者机遇啊,来健全交通体系,完善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这方面是大家非常关注的。
 
【主持人】公共交通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根本的办法。
 
【新华社评论员】对。
 
【主持人】那么说到公共交通呢,前几天,我们的记者就对北京市的公交出行进行了一次实际的体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二段小片:
 
【记者出镜】现在是下午5点半,正是北京晚高峰的时段,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长椿街公共汽车站已经是人满为患,小小站台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乘客的需要。
 
【解说】目前,北京地面公交的客运量是地铁客运量的3倍,是人们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然而,客流量大也给北京的地面公共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候车排长龙的状况随处可见,而拥挤的公交车厢更是令乘客苦不堪言。
 
【同期】北京市民:周一周二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座位,最多的时候就是人挤人,人推着才能上去。
 
【解说】除此之外,由于一些线路公交车数量不足,造成乘客候车时间过长,很多时候,等一班车就要花上半个多小时。另外,公交之间、地铁与公交之间换乘的不便也给乘客造成很多麻烦。一旦遇上恶劣天气,或乘客属于老幼病残的行列,那么乘坐公交车就会越发得辛苦。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觉得宁愿堵在路上,在车里等,也不愿这样饱受日晒雨淋活受罪。
 
【同期】北京市民 李跃:因为怎么说呢,你出来急公交车像带着孩子带着大人特不方便,还是得开车。
 
【解说】体验了地面交通,那么一向被认为最快捷的地下交通状况又如何呢?记者出镜:我现在是在北京的复兴门地铁站,现在已经接近晚上的7点钟,但是我们看到旅客的数量还是非常地多,排队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刚才已经过去了一辆列车记者没有上去,现在我们到这趟列车上体验一下。
 
【解说】与地面公交情况类似,4月2日,北京地铁全路网9条线客流量创历史新纪录。摩肩擦踵,动弹不得,闷罐一样的车厢被乘客们戏称为沙丁鱼罐头。2009年10月,北京地铁日客流量首次突破500万,半年多来,记录屡屡被刷新。新近开通的地铁5号线、10号线、4号线,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便在高峰期呈现满载情况,
 
【同期】北京市民:夏天就是很热,而且1号线有很多旧的车,没有空调很差。北京市民:人太多了也没办法,修了这么多地铁人还这么多,怎么办,这需要政府想办法。
 
第二段演播室:
 
【主持人】经过我们的记者这一番体验,我们能够感受到北京的公共交通体系现在所面临的一个压力,一方面是开车出行的这种拥挤,另一方面是公交出行也是一种拥挤和不便,那么这两个之间可能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平衡点,或者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能够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新华社评论员】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还是各种类型的车,我觉得这个最主要的有这么几点,首先是交通管理的方式必须进一步的优化,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十字路口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早高峰的时段,很多车都希望往左转,那么到达某地,但是只有一条左转车道,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车就违章,用直行道左转,违章了,违法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将直行车道在早高峰的时段,临时变换为直行并左转的车道,那么在早高峰时段结束之后再恢复直行,这个方法是可以尝试的,国外一些国家也是经常应用这个方法。
 
第二就是交通建设的合理性,所谓建设的合理性就是交通建设里程的增速必须大于车辆或者机动车的增速,那么在北京、上海、广州很多大城市显然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是机动车的增速远远高于道路建设里程的增速,那就是杯水车薪的现象。第三个就是交通设施设置的合理性,路口在什么地方设置,限速是多少,这其实都是很科学的衡量交通拥堵的依据。我们是不是在这些方面达到一个科学的标准这是值得探求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第一个就是刚才片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公交。最后一点就是涉及到一些腐败问题,特别是一些公车私用或者一些早晚高峰单位的班车的使用,很多的单位已经改成了,已经取消了班车,但是有些东西死灰复燃,变成了私车或者是公车私用,这种情况无异于一种偷梁换柱,实际也不利于交通拥堵的缓解。
 
【主持人】应该说治理交通拥堵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那在这方面呢,北京已经开始进行着积极而有益的尝试,一起来看一下。
 
(首播4月11日13:30)《新华视点》:把脉北京交通 大城市“肠梗阻”如何医治(下)
 
第三段小片:
 
【解说】从2004年开始分阶段治理交通拥堵以来,北京迎来了治理交通的“七年之痒”。然而在人们逐渐对政府的努力开始“审美疲劳”的时候,2010年北京对交通拥堵的缓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宣布尾号限行延长两年的措施后,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又发布了包括企事业单位错时上下班在内的56项缓堵措施,下大力气医治拥堵顽疾。
 
【同期】北京市民: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这个应该是给予肯定的,这个非常赞成。
 
【同期】北京市民:我觉得政府既然能想到这个措施,能有什么结果呢自然是一个好的方向发展,肯定是好的,对我们肯定是有点好处。
 
【解说】如今,出行拥堵已成为困扰中国各大城市的“肠梗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车辆众多,城市公共交通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那么,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同期】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毛保华:有一个调查我记得好像是公共交通出行里面有40%的时间是在车下,60%在车上,这40%时间能不能压缩,实际上是有文章可做的。
 
【解说】这是位于北京地铁4号线菜市口站附近的一个自行车专用停车场,在停车场的一角一排整齐的红白相间的自行车尤为醒目,这是北京公共自行车免费体验季的活动用车,在活动期间,市民只要缴纳180元押金就可以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十号线沿线50多个公共自行车网点免费使用自行车。从今年3月开始,北京市先后在社区、公交换乘站点推广“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模式。
 
【同期】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毛保华:中国应该建BANDR,就是自行车下来换公共交通,换地铁也好换公交也好这种模式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是非常有潜力的。
 
【解说】其实,当今世界著名大都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国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像伦敦采取了设置“公交车道”、“优先区域”和远距离停车再乘坐公交车的办法,颇有效果。法国巴黎则采取保护“公交车道、违者重罚没商量”的措施,立杆见影。日本东京则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合理修路建站,使公交成为百姓首选。德国政府致力于完善交通法规,加大对公交系统的投入,不少市民自愿放弃使用私家车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解说】人多地少的香港在解决交通出行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香港的陆地面积只有1100平方公里,这里道路狭窄,人多车多,但却便捷、有序,这让到过香港的游客感到非常惊讶,那么香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其中,细化红绿灯设置可以说特别能体现香港交通规划便利的理念。在香港繁忙的路口,红绿灯的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即便不太宽的马路也尽可能分段控制,一条道路上相反方向的人流和车流也尽量用两组或多组灯分段控制。
 
【同期】香港特区政府运输署高级工程师 陈国基:香港大概有1700多个路口,每一个路口由于有这种红绿灯交通控制系统,就可以很适当地分配车辆和行人的过路时间。
 
【解说】此外,对于不少内地游客来说,香港转换地铁线路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也就是从月台一边下车,只需走到另一边即可转乘另一条线路的列车。
 
【同期】港铁公司总建筑师 杨思伟:我们基本上13个换乘站有9个是可以同月台换乘的。你们看,现在我们同月台换乘时间大概15秒钟左右吧,要是不是同月台的话它可能会变成两三分钟左右,这个时间的分别很大。
 
【解说】在运营管理方面,香港的轨道交通和路面交通运营商如港铁和几家巴士公司,都是自负盈亏。每家公司都会尽力发现不足、积累经验、优化服务,着眼于长远经营。
 
【同期】港铁公司总建筑师 杨思伟 :有一点比较特别的是,港铁公司不但负责规划设计,还负责运营。就是我们在规划的时候,有很多运营的经验可以带到这个规划里面。
 
第三段演播室:
 
【主持人】通过前面这个短片,我们确实看到有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国家比如说北京来借鉴和实施,比如说香港,香港的城市道路我们知道不比北京宽,甚至比北京窄很多,但是香港的交通确实很有序,甚至我们可以说比北京的交通还要畅通。
 
【新华社评论员】就像你说的,其实不只是香港,美国、日本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都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说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也经常观察国外的一些交通,比如说在美国的洛杉矶啊,它就出现一个拼车车道,也就是凡是两个人,或者两个人以上驾驶的汽车可以走快速的拼车车道,而一个人行驶,也就是单司机驾驶的汽车呢只能走慢行车道,也就是右边这两个,如果一旦单司机行驶的汽车在拼车车道行驶要予以重罚。这样就鼓励大家拼车行驶。
 
【主持人】减少机动车上路的数量。
 
【新华社评论员】对,提高了运营的效率,那么比如说在日本,日本的交通建设完全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中国是人让车,日本是车让人,为什么呢,是交通建设在起作用,比如说日本的汽车要不在天上飞到不在地下走,也就是建了很多的迂回路,高架桥或者是地下车道,而我们是人走过街天桥,人走地下通道,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区别,还有就是说,日本整个的交通的信号,很多都是电子控制的,根据人流、车流,进行电子控制,提高运营的效率。
 
【主持人】看来这个所谓他山之石,的确能够给我们很多有益的良好的借鉴,其实我们说公共交通的治理,和公共交通这种良好有序的环境,不仅需要我们政府加大投入加大治理的力度,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付出努力,不管是司机也好,还是乘客还是行人。这种每个人作为交通主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新华社评论员】没错,无论是行人,司机还是乘客都应该有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当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主持人】的确,一路畅通的出行环境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维护和创造的,北京限行措施和56项缓堵方案的出台,让大家看到了政府积极治理交通拥堵的行动和决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交通压力不断增大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缓解交通拥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和百姓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好的,感谢收看本期《新华视点》,再见!
 责任编辑:陈学琴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