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p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教育部网站:(2010年03月04日)
为全面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北京交通大学认真总结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经验。五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通过加强两个课堂建设、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加强四项教育、完善“五大服务体系”,构建起“2345”的育人格局,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关注普遍群体向个性化指导、由粗放式向科学化专业化、由被动处置向预警掌控的转变,切实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加强两个课堂建设,实现无缝对接。学校把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倾力建设思想教育第一课堂精品课程,组建了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邀请一线授课的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本人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博客、“红色网站”互动讨论,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分类整理,为实效性教学提供最鲜活的素材,同时为每个学生宿舍订阅一份《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给每个任课教师订阅一份《时事报告》和《时事》VCD光盘等相关的参考资料,逐步建立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2004年起,学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堂阵地的角度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学校还设计打造了思想教育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积极创设了网络学习讨论平台,强化网络引导和教育,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培养组建了一支网络监控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成立网络短信平台,及时进行网上舆情监控和舆情引导工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发挥三支队伍作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五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三支队伍功能,基本形成了“所有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所有岗位都承担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的“三全”育人格局。其中,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实行了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选聘机制,制定了《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本科生专职辅导员按1:200比例配置,研究生辅导员按1:400比例配置,并按1:150比例配置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同时,学校还明确提出了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是育人主力军的工作思路,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4项具体制度,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和行为,优化了师德的制度环境。此外,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服务有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完善了学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了校领导、机关部处长建点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等,充分发挥关工委关心下一代的作用,建立起“班级之友”、“社团之友”,真正实现了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设计。
——强化四项教育,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创新。学校始终注重强化理想信念、综合素质、知行创新和安全稳定四项教育。其中,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到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为主,把凝练和培育学校精神作为工作重点,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使学校精神内化为广大学生的精神素质,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实施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计划”。依托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科协等社团, 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文化活动,弘扬求实的学习风气,积极推进了知行创新教育。实施了“知行?卓越”工程,开展“博学读书”计划、“创新实践”计划、“学习精英”计划、党员“一帮一”计划,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学风。同时,学校党委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努力扩大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坚持实战演练,每年6月份组织一次消防逃生实战演习,提高学生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
——健全五大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学校始终清醒认识到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为学生办实事、解实困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就业、学业、资助、心理教育、生活条件等五个主要方面,不断搭建学生成长发展平台。其中,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有机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政策、实施方案。以有效指导为核心,建立了学业与职业生涯设计立体化的综合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科学;构建了纵向与横向立体交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后勤改革发展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相互推进、同步提升的“大服务育人”的新路子,真正实现了五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相互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