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Y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人民铁道报:李士群(2009-11-9)
“丙午考察”后,1908年曾鲲化完成了40万字的《中国铁路现势通论》。这部著作半为学时心得,半为实地经验,全部事实十有八九来自于“丙午考察”。这部著作重点在“通论”,是基于诸多专论而整合的全局之论、通盘之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之论,宏观与微观结合之论,是中国铁路史上罕见的个人评论性巨著,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鸿篇巨著。
《中国铁路现势通论》标志着中国早期铁路管理思想的诞生。针对当时发展中华铁路事业亟待解决的主权、方法、人员、科学与教育这四大理论问题,曾鲲化提出了主权民有、依法治路、专才管路和创办铁路管理学堂的解决之道,形成了以“管理权、管理法、管理人、管理学”为基本框架的铁路管理学。这本专著将管理与工程、机械并列,认为管理是支配一切的总关键。曾鲲化的铁路管理学,不是对日本、英国、美国的铁路管理学说的简单照搬,而是用他的铁路管理思想,与当时国际先进管理学进行有机结合。他的上书、著作、编著、译著甚至人物传记,都渗透着他的铁路管理思想。如果说中国早期铁路管理思想是“知”,“丙午考察”则是“行”,这两者都是他的独创,而他的独创则来自对知行观的深刻理解。26岁的曾鲲化因此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铁路管理学家,闻名于路界。1913年,姚国祯在曾鲲化著的《交通文学》序中称曾鲲化为“铁路大学问家”。
1908年,曾鲲化被徐世昌保荐到邮传部任职,从此步入政界。在任普通司员期间,他的《上邮传部创办管理学堂书》引起了时任邮传部尚书的徐世昌的共鸣,直接导致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中国第一所专门的高等管理学堂——邮传部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的诞生。
曾鲲化从专攻新实学到负笈东瀛矢志铁路,再从开创铁路管理学到献身路政,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近30年时间里,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学堂——学校——大学(学院)”这三种高等教育形态的变迁与演进:第一个10年是清末学堂的肇兴;第二个10年是民国初建,根据民国教育部规定,“学堂”改为“学校”,如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改为武昌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四川通省大学堂改为成都师范学校等;第三个10年之初,学校又根据民国政府的要求,纷纷转型至更大规模的学院或大学,如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改为河北大学,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等。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国人要求兴学的呼声日盛。清政府于1901年颁布兴学诏书,下令全国各省改书院为学堂。
这些标志着近代教育开端的学堂的创办,多由当时地位显赫且有远见卓识之封疆大吏或名流达官上书倡建。如京师大学堂由时任刑部左侍郎首倡、康有为又再倡兴办而成,山东大学堂由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首倡而成,四川通省大学堂由时任四川总督鹿传霖首倡而成,自强学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倡而成,南洋公学由邮政大臣盛宣怀首倡而成。惟有曾鲲化是一名身份普通、地位远够不上实力大员的留学归国学子上书言事首倡之学堂,这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邮传部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正是由于他的振臂疾呼,北京交通大学终于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即将结束时,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的摇篮里。(连载2)
责任编辑:鲍伟丽3YY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