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北京交大开通疫情防控专题网站
02
校长王稼琼2020年云端毕业典礼讲话寄语毕业生
03
【快讯】北京交大2020年毕业典礼举行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0-06-22 来源: 作者:段易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世纪建筑保护:让“年轻”成为经典

20世纪80年代的西安报话大楼。

张 曦摄

如今的报话大楼门前依旧车水马龙。

张 曦摄

刚被列入4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的西安报话大楼,又称西安电报大楼,于1959年动工兴建。它与1958年建成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姊妹建筑,是当时西安市的电信通讯枢纽,也是当时西安城内的最高建筑。该建筑顶层建有5层方形塔楼,四面嵌设巨型大钟表,每小时报时一次。

西安报话大楼从规模、建筑设计、功能等方面,都是当时该市先进与时尚的标志。自建成至今,大楼外墙面经过了3次整修,但都保持大楼原貌和底色不变。因此,保存至今的报话大楼整体形象依旧接近20世纪50年代的样子。

铁路遗址的保护难题

受到建筑专家关注

2019年12月3日下午,北京西城区的南礼士路开始拥堵起来。在位于南礼士路62号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大院里,正在举行“致敬百年建筑经典——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暨新中国70年建筑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

在会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介绍了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京张铁路”目前遇到的保护难题。在北京市海淀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的9公里沿线上,布满了上世纪的建筑遗迹,不仅有老路轨,还有老西直门火车站、老清华园火车站、老站牌、老信号机、老水塔、老站房、老扳道房、老道口撂杆……

王玉凤表示,遗址公园建设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京张高铁入地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人管理,施工方为了方便,已经把老京张铁路的路轨拆除,很多铁路历史文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她说。

王玉凤进一步阐释说,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不仅要把重要的铁路遗址保存下来,更要把整个京张铁路的历史价值、詹天佑精神和中国铁路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气概彰显出来。“目前,我们正在组织资深铁路专家、铁路文化人,成立一个专家顾问团,做这方面的深入挖掘,为设计团队提供强支持”。

为何要选在公布新一批名单之际,特意邀请建筑遗产“兄长”来做个汇报?现场专家表示:他们想以此强调,这不仅仅是为了挂一个牌子,而是需要大量的心血付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建设,是这些年努力推进保护工作的鲜活例证。

王玉凤发言后,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主题演讲中回应道:“刚才听王教授说到关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其实我也挺焦急的。我在想,能不能发动我们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大家一起多做点工作,让有关部门能重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建设,最好也形成一个呼吁……”话音还未落,全场便响起了掌声。

很多城乡风貌中的经典建筑

还未得到妥善保护

2014年,中国文物学会成立了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自2016年起,已陆续公布4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这项事业虽然比较‘年轻’,但是我们有权威专家在领航指路”。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金磊这样自我评价。“5年!4批!这表明虽然时间不长,但工作很快也就上了轨道”。

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遴选过程,均要恪守遗产认定标准,采用自上而下由专家推荐项目的方式。每次推介均由委员会的顾问专家通过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才予以确定。专家队伍包括了百余名著名建筑师与文博专家。

必须注意到,尽管专家队伍权威性强,对于量大面广、全地域范围内的(尚未包含港澳台)20世纪经典建筑仍难以全面把握。因此专家们也认为,虽然目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已拥有396个项目,但未来的任务还很艰巨。在那次大会上,专家们还通过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创新发展倡言》。其中这样表述道:“限于专家队伍,对量大面广的与城乡整体风貌相关的绝大多数各类20世纪经典建筑尚顾及不到,再优秀的20世纪建筑若不被发现,若不属于‘文物’也未成为‘优秀历史建筑’,它很可能成为被城市文脉遗弃的项目……”

社会认知程度仍需提高

宁可“多保”也不再“错毁”

在第四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发布现场,有专家感言:“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已经有4批了,感受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博界和建筑界的范围内,大家对此都很关心;但社会了解得还不太充分。”金磊认为:目前的重要工作,就是“全社会应该快快地认知这种新遗产类型,并且要大张旗鼓地去推这件事。”他举例说,《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已有近百项20世纪建筑遗产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这几乎占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1/8。

然而,由于“年轻”,使得20世纪建筑遗产概念没有得到更多人的真正了解与认识。一个现象是:很多人会以“历史建筑”去比对衡量“20世纪建筑遗产”。于是,许多应属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珍贵地标建筑就被拆掉了。

社会公众对建筑价值缺乏充分认知,使得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的双重夹击。“我们太缺乏共识!这是一个核心缺陷。对建筑遗产的破坏性事件,直至今日,仍在继续发生!”金磊用着重的语气强调“继续发生”这4个字。

为此,专家们建议是:宁可“多保”,绝不再“错毁”。《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创新发展倡言》倡议要加强国家层面的20世纪建筑遗产普查力度;并提出:完善建筑遗产登录保护制度是有效的保护举措,凡涉及新建、改建、扩建、修缮拆除等作业的工程,要有一个城市各界专家的论证和公众参与机制,要听信公众的评判。


(图片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