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畅
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冬奥志愿者团队是不可小觑的冬奥新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冬奥会的场馆内志愿者中一大部分是北京高校的学生团体。近日,记者在首都体育馆南门的志愿服务站,就发现了两位少数外围志愿服务的学生。
惠大城
我们用力所能及的热情服务场馆之外
“不同于场馆内志愿者,我们的志愿活动不在于专业运维,而在于热情服务,我们用力所能及的热情给场馆之外,给因疫情无法进入场馆内观赛的市民或者旅客营造冬奥的氛围,在场馆之外了解冬奥,感受冬奥。”惠大城是冬奥会期间服务于首都体育馆外围的城市志愿者,是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学校恰好距离首都体育馆很近,而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又是我比较喜欢的两个比赛项目,最后通过志愿北京,进行筛核选拔之后我成功入选并成为一名北京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在首都体育馆外围服务。”
每日看似循环反复的志愿活动,对于惠大城和其他志愿者来说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安排和感受。他们身体力行,通过一些小游戏,如猜冬奥知识,赢小礼品;与传统手工艺人一起教大家捏泥人冰墩墩;甚至有时间自己也会变身吉祥物,与市民一起合影留念等,宣传冬奥,为市民及旅客活跃冬奥氛围。
惠大城告诉记者:“对于大学时也参加过许多志愿活动的我来说,这次的志愿服务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大学的志愿活动一般都是同校学生一起去做一件事情,而这次冬奥城市志愿服务让我学会了更加灵活地应对一些情况,因为我们面向的是社会各界的人,我所在的首都体育馆外围志愿服务队友中,也有许多社会各界的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渐渐形成了默契,这与我在大学中做志愿服务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仅于此,在1月25日志愿者全面上岗第一天,惠大城还为所有在首都体育馆外围服务的城市志愿者做了服务心得的分享,详细讲解了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自身服务和在服务其他人时遇到的问题等,这也是为志愿者队友们能更好地服务后面的志愿活动。
“很开心我有机会能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参与冬奥服务,我们虽然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在场馆内为国争光,但我们志愿者在场馆外也同样用自己的力量去讲冬奥,去为这届冬奥会的圆满成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期待中国运动员在这次冬奥会上继续有不错的表现,期待世界各国的人来到北京能够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热情。”惠大城说。
郭小倩
“家门口”举办冬奥会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郭小倩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去年12月听说北京广泛招募冬奥城市志愿者,考虑到在“家门口”举办冬奥会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能成为一名冬奥城市志愿者为“双奥之城”服务也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于是郭小倩主动在志愿北京上报了名。
“今年是我第一次没有回老家过年,也是我来北京的第5年,这期间我参加过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等许多大小型的志愿活动,也曾经负责过3年学院的志愿工作,相关的经历比较丰富,因此我有信心能圆满完成城市志愿者的任务。”郭小倩说。
开幕式那天郭小倩遇到了一家外国游客让她印象特别深刻。那天,一家外国游客经过岗亭时,对志愿服务站的“冰墩墩”和宣传资料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但又因不会中文而没有上前。郭小倩看出了他们的意图,于是主动用英文询问需不需要帮助,最后为他们拍照打卡,发放了宣传手册,还为他们讲解了一些赛事内容。“由于疫情,本届冬奥会的外国游客非常少,我觉得能有机会在外国游客面前展现我们中国志愿者的风采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