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2
我校师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03
北京市副市长杨斌来校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2-01-20 来源:中国妇女杂志 作者:邵玮

【冬奥与交大】中国妇女杂志:【冬奥她故事】酷炫科技,凝聚“她”智慧:智能应急医疗处置随时待命

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入倒计时!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 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 节俭特色,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 卓越的奥运盛会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

“大家把手都牵起来,一起向未来。 世界越爱越精彩,雪花纷飞迫不及待入怀”当冬奥歌曲唱响,我们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准备好了!”

自2015年7月30日申办成功, 6年多来,多少人为筹办北京冬奥会 和冬残奥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中,女性的担当作为 不可小觑,成为亮丽风景。

“科技冬奥”,一项项“黑科技”、新成果得以应用,为冬奥披上一层酷炫的科技色彩,而女科技工作者的参与,注入了更多温柔与浪漫。

智能应急医疗处置随时待命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李静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共同开发应急医疗处置决策系统

冰雪盛会的背后,有这样一套系统,汇集了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现场医护人员制定救治决策,让急救变得可视化。它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李静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共同开发的应急医疗处置决策系统。

这在大型国际赛事中尚无先例。李静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根据各个场馆容易引起的关键伤病情和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进行建模分析,第一时间通过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进行精准计算,得出不同时间窗内不良预后的风险评分,科学确定关键伤情,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危重伤病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快速预测功能将整个过程压缩到5秒左右,大大缩短了救援时间成本。

在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中,受伤运动员正在迅速被转运到运动员医疗站

“一旦运动员穿戴上我们研发的智能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人体相关生命指标会迅速监测并传导到后台,给出伤情智能风险评分,一旦达到临界值会自动报警,辅助医护人员对伤情进行动态判断”。

17种主要伤病情,18种应急模式把每一种关键伤病情的医学语言转化成数据语言,再得出相应的算法。李静笑着说:“我们的团队成员戏称自己是‘没有感情的算法机器’,大家真的记不得计算了多少次。”三年下来,李静和团队成员俨然已经是半个医生,算法机器看着冰冷实则无比温暖,生命至上,医疗作为赛事保障随时待命!

这一项项“黑科技”“生”于冬奥,却不止于冬奥。未来,都将变成宝贵的“奥运遗产”,应用到更多场景,推动全民共享冬奥成果和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