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2
我校师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03
北京市副市长杨斌来校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2-01-13 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刘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 发挥青年人才智为行业构建更多智慧应用场景

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已经于2021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行,直达新首钢园区,服务冬奥出行。该线路搭载了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控科技”)信号系统,除了承担北京冬奥会服务任务外,还担负着“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示范工程”的最新工程应用成果落地的重任。那么,交控科技构建了怎样的智慧轨道交通场景,在发展过程中又聚集了哪些青年力量呢?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该公司董事长郜春海。

据了解,交控科技于2021年12月8日取得新一代“车车通信+自主感知系统”试运行授权证书,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建线、既有线改造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北京地铁11号线将率先尝试应用自主虚拟编组等技术,在全国首次开跑“智慧列车”。这就意味着,乘客多的时候,列车可以自主增加车厢,但前后车厢并不物理相连,而是采用通信方式将两组车厢虚拟连接、追跑起来。高峰的时候,列车就可以编队运行,提升运力;平峰的时候还能解编,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全球首个获得SIL4最高安全等级认证的自主感知系统也为虚拟编组列车配上了“慧眼”。列车依靠长短焦相机、深景激光雷达、广域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一“眼”就能“看”到前方300米内的障碍物。

在这套系统背后,交控科技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二者如何相结合?据郜春海介绍,交控科技有着创新基因,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在CBTC的基础上又自主研发出互联互通CBTC、FAO、车车通信等第四代、第五代信号系统,仅用数十年时间就赶上了国外近百年的信号发展水平。“此前的技术让轨道交通逐渐实现了‘自动化’,而未来的方向是‘智能化’。”郜春海透露,未来的轨道交通,依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车站、列车、运行、维护等多方面实现智能化,乘客也将更方便、更舒适。

如何确保创新方向正确,使创新可持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交控科技不断探索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郜春海以及交控科技管理团队开始从内外部寻找适合的创新模式。创新是可以被组织也要被组织的系统化工作。交控科技与美国德鲁克学院在思维、文化的碰撞中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共同探寻组织持续创新的原动力,最终搭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交控灯塔”——这是组织持续创新的基础和方向,明确使命、宗旨、愿景——企业发展的方向,塑造价值观和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支持。

交控科技在管理创新探索方面十分独特,既贴合了传统儒家文化中集体主义下的创新特色,又符合德鲁克现代管理的科学理念。因此,交控科技的技术创新也从地铁线上的实践走进了书本,成为当代关于德鲁克思想的最新巨作——《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中的经典案例。作为轨道交通行业中的技术领头羊,其成功经验对全行业的创新管理都极具启发意义。

在管理创新的同时,交控科技更加重视年轻人的作用。“如何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郜春海告诉北青报记者,第一是让90后、00后更好地发挥他们内在的原动力,其次,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给这些年轻人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郜春海说,即便是在研发“卡脖子”核心技术的队伍中,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也只有29岁,目前公司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达80%。

那么,站在轨道交通整个行业的角度,应该如何发挥青年人的作用?郜春海说,“政产学研用”是一种协同创新模式,尤其是涉及轨道交通这种民生重大项目,需要政府牵头,高校和企业共同配合。当然,也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引领,“不然你做的东西没有人用,那么你的创新就没有意义”,郜春海说,“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彼此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青年人的作用,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发展的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轨道交通出行构建出更多的智慧应用场景。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