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2
我校师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03
北京市副市长杨斌来校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2-01-10 来源:中国新闻 作者:赵朗

中国新闻:科技赋能古建筑 感知布达拉宫“心跳”

“布达拉宫结构监测系统不仅是有效保护建筑本体的重要内容,也是合理开放布达拉宫的必要前提。”布达拉宫管理处监测中心主任土登次仁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布达拉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土登次仁表示,在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气候变暖等大环境背景下,布达拉宫建筑本体也会随着温湿度、墙体含水率及冻融循环等微环境的改变出现开裂、倾斜、错动等不同程度的损伤,古建筑安全健康状态的保持与维护面临着重大挑战。

2008年9月,在对布达拉宫红宫、白宫实地勘察测绘、替代结构人群试验、新旧木材试验、整体与局部结构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当时的北京交通大学布达拉宫项目组提出了布达拉宫结构监测体系规划。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支持下,布达拉宫管理处最终确定,第一期结构监测对象为上部木结构关键部位,第二期结构监测对象为墙体和地垄稳定性。

2012年10月6日,布达拉宫一期结构监测系统正式运行,经历了五年的筹备实施。在土登次仁看来,虽然监测内容不同,但实施均为紧迫。

紧接着,二期投入勘察规划和保护实施,六年后,布达拉宫二期结构监测系统于今年8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监测对象包括红宫、白宫的墙体、地垄以及位于布达拉宫下方的两个山洞。

受委托方北京交通大学布达拉宫结构与监测研究中心杨娜教授介绍,布达拉宫二期结构监测系统在白宫、红宫、强庆塔拉姆等处安装各类传感器共计388支。这些传感器可以24小时实时监控裂缝宽度变化、环境温度、墙体和柱子的倾斜角度、梁柱变形感知人群荷载等。

土登次仁说:“传感器点位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减少对建筑本体的影响。”

自布达拉宫一期结构监测系统实施以来,近10年共800个传感器积累了布达拉宫“心跳”数据超过1000万组,它为布达拉宫、西藏乃至中国特色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土登次仁表示,未来,布达拉宫结构监测系统将在行业基础学科和科技发展的支撑下,更好地为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服务。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