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开展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和突出成绩,文章标题为《企业赢得人才 学生赢得人生——北京交通大学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纪实》。同时刊登了我校校长宁滨的重要观点《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全文刊载如下:
企业赢得人才
学生赢得人生
——北京交通大学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纪实
今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2008级学生高京坤成为该校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他将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而且他已在北京城建设计院“工作”了近一年。在企业导师——承建设计院第七设计所所长田东的带领下,高京坤先后参与了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CBD快轨等多个工程项目。
“高京坤是学校‘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首批27名受益者之一。深入开展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将以往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领域一直探索的育人途径。”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向记者介绍说。
创新模式:试点人才尝试联合培养
2010年年底,“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北交大启动,旨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2011年,学校决定在该项目的基础上,以学校承担的另一个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载体,实施选拔优秀本科生参加“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2011年8月,学校邀请了12家企业,由企业直接从符合保研资格并报名的100多名学生中面试选拔,在接下来的3年里,学校和企业将联合对入选学生进行更为明确的订单式培养。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企业直接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些经过前3年“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高潜质学生,在接下来1+2年里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和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期间实行学校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还会共同为他们设计更符合企业需要的课程和相应的培训。
据介绍,通过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等综合能力,而且对缩短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都大有裨益。
三赢之举:企业学校学生各得其所
试点工作刚推行一届就成效显著,不仅学生们感觉受益匪浅,而且企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2011年通过“3+1+2”培养模式招收的两名学生,今年9月已进入工程硕士的培养领域,今年该公司又与7名大三学生签约。
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竟成说:“公司对招收学生的定位不再仅限于技术骨干,更希望他们成为未来公司的中坚力量。我们把产学联合培养看成一颗种子,现在发芽了。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学生在企业就变成了现成的人力资源,‘3+1+2’项目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对学校有利,企业受益更大。”
张星臣表示,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之举:企业赢得人才、学校赢得声誉、学生赢得人生。今年,学校的试点步伐迈得更大了,而且得到了更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受益的学生数量不仅由去年的27人增加到了98人,参与企业数量也在去年12家的基础上增至41家。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三成以上
事实上,“3+1+2”培养模式的探索只是北京交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诸多改革举措之一。该校还通过拓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施联合培养试点,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平台建设方面,北交大不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2011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43个,选拔其中建设效果好的3个基地作为示范性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6个国家、8个北京市和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以北京铁路局、郑州铁路局、中铁快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0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6个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
据悉,“十一五”期间,学校每年专项投入1000万元支持国家和市级实验中心开展硬件和数字化资源建设,2011年增至每年1500万元,投入150万元支持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和增建1000平方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记者在北交大校院两级合力布局、修订的《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看到,该校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提高至30%以上。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教学环节,均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结合点,以扩大覆盖面、受益面为着力点,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出发点,北交大正在着力推进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改革者说”
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当前,国家正处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战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高等教育自身问题的迫切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合力的形成,有赖于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更需要时间去培育、磨合和积累。高校应坚持并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善基本教学条件,使学校真正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