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热点新闻
光明日报“砥砺奋进的五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刊发北京交通大学专版
作者:李玉兰 通讯员:袁芳   时间:2017-09-21   点击数:

9月20日,《光明日报》“砥砺奋进的五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刊登北京交通大学专版,报道学校五年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承“知行”校训,为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全文刊载如下:

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扛在肩上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思践悟】

曹国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北京交通大学具有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思政工作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人才,解决交通重大问题,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一是学校党委必须把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党委以会议精神为新标杆全面审视学校工作,好的继续坚持,短板尽快补齐,问题尽快整改,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今年1月以来,学校党委制定实施落实思政工作会精神的任务分解方案,确定了40项工作任务和15项近期重点抓好的主要工作。上学期,学校党委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方案落实工作推进会,协调督促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党委进一步建立健全培养培训、激励考核等工作机制,推动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职称评审小组,认真落实思政和党务干部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第二,解决好“抓什么”的问题,突出“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在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一是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二是在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基础上,创新举办青年教师暑期学校。该暑期学校已连续举办五年,实现了对千名青年教师教育培训的全覆盖,成为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平台和特色品牌。三是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动员支持鼓励一批学术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四是把好教师师德关、学术关,强调在职称评审、推先评优和人才引进等工作中,突出对人选政治倾向和师德表现的考察,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具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下一步重点围绕“四个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一是更加注重实践育人,统筹好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育人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二是更加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三是在推进对困难学生精准帮扶的同时,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推动资助工作、育人工作和就业工作一体化建设。

第三,解决好“怎样抓”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强化问题导向,在解决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上下功夫。一是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党委多措并举推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领导干部上讲台、聘任兼职教授等多种方式汇聚高水平教学资源,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二是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党委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强化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知行”校训,总结凝练并以学校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向师生校友集中发布交大精神。以学校章程为统领,推进制度的立改废,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努力营造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育人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原创话剧《茅以升》等成为享誉全国高校的特色品牌。三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特别是新媒体的育人功能,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形成线上线下正能量“集群效应”,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搭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上学期由北京交通大学主要发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并通过举办高校宣传工作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共同汇聚高校、媒体和其他组织的有效合力,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作者:曹国永,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知国家所需 行远自迩

——北京交通大学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促进轨道交通事业大发展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北京交通大学的足迹】

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知行”,大概是全国高校中最简洁的了,一目了然,意味深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知行合一”,并对知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

五年来,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师生秉承“知行”校训,为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与实践。

1.打造城市轨道交通金字招牌

今年九月底,北京地铁燕房线开始试车,这条线路上的地铁将实现“无人驾驶”。燕房线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条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FAO)线路,这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全自动运行系统(FAO)源于北京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六年前,汇聚三代北交大人智慧和心血的CBTC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让地铁拥有了“中国脑”。如今,该系统已凭借优异表现占据全国1/3的新线市场,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外汇10多亿元。今年,更为高级的全自动运行系统(FAO)又应运而生,它的运用将极大地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就是北京交大人所践行的“知行”观,那就是“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

瞄准轨道交通发展的前沿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师生持续技术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服务高铁建设中,北京交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专业涵盖了包括高速列车共性基础技术、运行控制技术、运输组织等多项铁路系统关键技术领域。据统计,五年来,该校在交通运输领域,承担各类高水平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大学是我国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做好支撑与服务是其首要任务,实现从支撑到引领的跨越应成为大学的奋斗目标。只有在服务上定位于引领行业的发展,为行业未来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才能成为自主创新、造福社会的中坚力量,才能在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把课堂搬进高铁 在重大工程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建功立业,并培养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交大就曾提出“全国的铁路网是我们实践的课堂”,广大师生遍及全国铁路现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近几年,这种实践教学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推进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培养具有潜质的工程创新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京沪高铁开通前夕,作为唯一受邀高校,北交大600多名师生就曾把课堂搬进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车厢,来自5个学院并直接参与京沪高铁科研项目的教师为大学生做现场授课。这既是一堂实践课,又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大学生们直观感受中国高铁的发展,更好地认识高铁建设,体会高铁精神,进而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国家重大工程结合起来。

“我们当年上学时很多科研项目就是在火车上进行,一个车厢都是我们团队的老师和同学。”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姜久春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是硕士研究生的他参与了汪希时教授主持的“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那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30多个人共同做一个项目,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实践中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如今,他率领国内首个开展新能源轨道交通研究的团队——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和参与了国内90%的轨道交通新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项目。

钟章队教授作为国内首位研究GSM—R铁路无线通信的专家,在服务青藏铁路、大秦重载运输、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带出了一支国内外知名的轨道交通专业通信科学研究团队。“我的目标是,将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轨道交通通信和控制科学方面有了技术需求、技术难题,需求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钟章队说。

类似这样的优秀团队在北京交通大学还有很多。在一个个项目和优秀的团队中,一大批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起来。

3.爱路报国 知识产权要自主

贾利民所在团队参与设计了中国高速列车相关核心装备体系的顶层技术指标、技术架构,确立了高速列车、牵引供电、运行控制、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关键系统技术创新的研发技术路线,并参与确定了中国高铁的一系列技术指标。正是在这些顶层设计和指标的指引下,我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

我国90%以上轨道车辆转向架结构在线运用可靠性评估由孙守光教授科研团队完成,团队创建了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评估技术体系,为轨道车辆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亮教授率领团队创立了“列车—无缝线路—无砟轨道—下部基础空间耦合分析理论”,解决了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无缝化、长大桥梁及高架站上铺设无缝线路等重大科学难题,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缝线路理论及技术体系。虽然无法统计出投身中国高铁事业的北京交大毕业生的确切人数,但顺着中国轨道交通网络,到哪里都能看到北京交通大学校友的身影,这是现实,也是交大人的自豪。

回顾过往每一步坚实的足迹,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已从肇建之初的“收回路权”发展成如今的“夺取知识产权”,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学校师生“知行合一”“爱路报国,引领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追求和豪迈情怀。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我看北京交通大学这五年】

郜春海

近五年,北交大紧紧抓住我国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机遇,在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去,有效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五年间,学校搭建了“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开辟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牵头攻克了一系列轨道交通核心技术难题,并引领轨道交通新一代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跻身国际一流水平之列。

母校积极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和发展建设。依托行业和学科优势,全力服务“高铁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建设中俄交通学院,这是中国轨道交通第一个“走出去”的境外办学机构;还先后建设了中俄、中英、中美高铁研究中心3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2016年,牵头主办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高峰论坛暨成果展亮相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学校承担了国内外超过万人次的高铁资格类培训,为坦赞铁路、肯尼亚铁路培养留学生,为印度、蒙古和泰国等东盟国家以及非洲共26个国家开展高铁储备人才培训。

校园环境也更加富有“国际范儿”。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百余个冠军。以上种种非一日之功,都是母校在人才培养、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深耕细作的成果。

(作者:郜春海,系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