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教工委策划组织、北京电视台制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系列报道《春风化雨 不负韶华》,历经三个月的采访录制,近日在北京电视台重点栏目播出。其中1-4集专题介绍北京交通大学。9月1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二集《服务行业引领前沿 科技创新成就高校丰硕成果》。视频内容如下:
高校不仅要服务所属的行业,更要以领先的科研成果,带领行业更高更快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以知行为校训的北京交通大学在服务中国轨道交通事业方面,就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请继续收看高校思想政治系列报道,春风化雨不负韶华。
一辆无人驾驶的列车,安全平稳的停靠在地铁站,搭载乘客快速可靠的驶向下一个车站。无人驾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今年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系统线路,北京地铁燕房线将正式开通试运营,这项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企业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郜春海:“这个全自动运行系统每天车自己从库唤醒,自己醒来,醒来完了以后自己去检查自己所有的体检都做,然后它按照点就出来了。出来跑到站台以后自己开门,乘客上完以后自己关门,关完门了它就开到下一站,结束运营了,它自己就回去,回去一看自己身上要脏了话,它就自己跑到洗车线上去,自己把身上洗干净了,洗完了以后自己跑到库里边,把灯关了睡觉。第二天到点了,假如五点钟又起床了,它自己起来。”
郜春海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交大老师,再到现在的企业负责人,参与见证了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CBTC系统的研发升级和产业化历程。而如今,更加优化的、被成为CBTC升级版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则是完全实现了无人驾驶,让轨道交通更加安全高效运行。根据北京市的规划,3号、12号、17号、19号线以及新机场线等新一轮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都将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博士生宿帅从2012年就开始参与到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技术研究中,虽然常常会为了测试自动驾驶的程序,通宵泡在轨道上,但宿帅却觉得累并快乐着。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宿帅:“我觉得我能很好的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能够感受到我们团队的强大的科研的力量,能够对北京城市的交通系统,做出一些变化和改变,感到非常自豪,同时我也感到有强烈的使命感,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进步。”
高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参与研究,动手实践的平台,创新的脚步在北京交通大学从不停留。
位于校内的结果强度检测实验室里,轰隆隆的声音从早响到晚,别看这里到处散落的都是一个个钢铁大块头,但在这里处理的却是分毫不差的精细活。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车辆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团队带头人孙守光:“轨道车辆结构就相当于骨骼于人体,它的可靠性决定了整个车在生命周期中的运营品质甚至是安全,我们就是通过在线路上进行测试,然后评估,来确认这个结构,在实际运营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靠性。如果不能满足的话,我们在评估的基础上,将对它进行可靠性升级”。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经天鹤:“有布置测点,还有现场跟踪测试,甚至晚上熬夜要加班做测试,自己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我国研究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的主要团队,孙守光团队的学生每天都会走进实验室为轨道车辆做体检,确保轨道交通的身子骨结实,在轨道交通领域,交大人凭借扎实的科技创新能力,当仁不让的冲在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中国高铁科研最前线。让世界见证了傲人的中国速度。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贾利民:“高校的使命,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同时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就必须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所以北京交通大学在中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科技创新的战略层面上,交大老师,参与了国家高铁科技创新几乎所有的重大的规划和技术决策,在行业层面上,北京交通大学承担了很多与高铁相关的科技项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坚守一种学术独立的境界,坚持一种科研创新的精神,是北京交通大学不变的理念和准则。服务行业引领前沿,也让接连不断的科技创新成就高校,丰硕成果。
9月12日,北京电视台将在北京卫视和BTV新闻频道的《北京您早》栏目继续同步播出《春风化雨 不负韶华》高校思想政治系列报道第三集《服务高铁走出去 培养一带一路人才》,欢迎广大师生、校友届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