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春时节,长三角铁路用地综合开发传来好消息:随着西北办公楼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封顶,为其在杭州2022年亚运会前竣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海局集团公司贯彻落实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工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融合发展思维,在杭州西站实施新建高铁站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国际上简称TOD)。该项目探索了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土地新模式,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提供了“站城融合”发展新样本。
站中有城,城中有站
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位于车站东西落客平台站房雨棚上方四角,垂直位置位于24.1米雨棚层上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7亩,规划业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及其他交通设施。
作为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的标杆项目,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与杭州西站站房、立体交通系统“全域互联、无缝接驳”。项目建成投用后,将通过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的“云谷”“云路”与“云厅”联通系统,直达站内商服空间、城际铁路联通空间以及轨道交通接驳空间,构建5分钟步行生活圈、1小时城市交通圈,让商务办公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据测算,从出站到雨棚上盖,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旅客下车就可以无缝入住酒店休憩,雨棚上盖的企业也可以实现到站即办公,大幅压缩了旅途换乘的时间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铁路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建设,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在景观、照明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都与杭州西站本身保持一致。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高铁正推动着城市的扩容与生长。上海局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代客站不再是功能单一的交通枢纽,而是演变成满足旅客复合型场景需求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创新开发模式、开创路地共赢新局面、促进铁路投融资改革等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站城融合”综合开发项目不同于传统商业地产开发项目,需要破解的制度难题、设计难题、施工难题都是可能“卡脖子”的现实困难。
融合发展,需要合力共为。2019年6月5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杭州西站设计方案后续优化工作布置会,对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专门研究部署。上海局集团公司牢固树立融合发展思维,与杭州市合资合作,联合组建合资公司,负责拿地、开发建设。项目“交地”当天,浙江省同步发出首本“地上空间”建设用地的三维不动产权证书,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介绍,节约集约利用正成为城市土地要素配置的重要原则,项目开发建设在规划初期,就充分考虑了土地的高强度复合利用。这也是杭州以TOD开发深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系统性探索。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综合开发项目无疑是成功范例。据悉,随着国内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城市群加快建设,通过建立雨棚上盖综合体与客站站房之间的空间融合联系,实现“站”与“城”空间要素重构,融为一体,有利于提升城市开发水平,实现多中心发展、均衡发展。
轨道支撑,区域一体
城镇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倍的长三角城市群拥有人口约1.5亿,目前高铁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开行高铁动车组的车站超过200座,2019年旅客发送量突破7亿人次。《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要把握多层次运输需求,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和一体衔接,打造四网融合、覆盖充分、内畅外通的轨道交通网络,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作为杭州亚运会配套工程的杭州西站,初期年发送旅客将达到2665万人次,远期将达3796万人次。随着城市发展,杭州西站的枢纽地位凸显,雨棚上盖综合开发能够较好地满足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可谓恰逢其时。
在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铁路客站所处城市第三产业发达、人文历史丰厚、居民消费指数高。随着“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步伐加快,路地联手深入探索“铁路土地集约化开发利用”与“城市扩容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之道,大有可为。
随着长三角地区对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轨道城市发展步伐加快,TOD已不再局限于对单个独立公共交通枢纽的开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可从单点开发上升到“节点+走廊”的城市发展轴线,快速推进轨道上的城市群发展,快速扩充1小时出行圈,形成交通枢纽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