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我校举行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大会
02
我校举行环境学院成立大会
03
我校新增“智能运输工程”本科新专业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2-03-03 来源: 作者:集体采写

中国交通报整版:科研逐梦 『她』美绽放

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因为有了鲜花,生活变得浪漫;因为有了女性,一切变得丰富多彩。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把最美的礼赞献给“她”。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在科技战线上,“她”落笔纵横,勾勒未来发展蓝图;“她”执着探索,用科技改变出行;“她”务实钻研,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她”言传身教,为青年成长铺路搭桥……“她”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交通科技之美。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聂磊:与高铁一起驰骋

□韩榕

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领跑世界,高铁一步步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更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满满幸福感。

她坚守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技术领域研究近30年,带领团队深耕铁路运输领域的科技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服务。她用丰硕的科研成果,诠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她就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2021年“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聂磊。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聂磊多年来瞄准科技前沿、坚守科研一线的精神底色。她尽职履责、不懈奋斗,创新运输组织理论与技术,使高铁运营更高效。她主持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高水平科研项目50余项,在交通运输领域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为高铁运营提供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

作为一名教师,聂磊始终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她开办了985、211高校中唯一的高铁运输专业,适应我国大规模高铁成网运营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她组织申报并获批北京交通大学首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首批交通运输国家科普基地“交通运输科学馆”。她开发了北京交通大学第一门视频公开课《高速铁路纵横》,在“网易”“爱课程”等网站上播放,向社会普及了高铁知识。她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聂磊秉承北京交通大学“知行”校训,牢记铁路责任担当,凭借在国际铁路运输领域的影响力,开展了大量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我国铁路运输组织领域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全英文硕士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铁路运营管理人才。近年来,她为20余个国家开办了铁路运营管理相关国际培训班,累计培训约1200人次,为铁路“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聂磊时刻关注中国高铁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她受邀在联合国总部作“中国故事(五)”专场报告,讲述中国交通发展的故事,擦亮中国高铁“世界名片”。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主任孔亚平:让公路绿起来美起来

特约记者 王东 刘宝双

时隔多年,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主任孔亚平的目光再次投向青藏高原。

近期,她带领团队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敏感地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建技术研究示范”,找寻青藏高原等生态敏感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提出无害化、低影响建造技术及生态修复技术。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孔亚平就和青藏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课题组唯一的女性和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她参加了行业重点研究项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一做就是四年。

当时,青藏公路工程现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牛粪取暖,不能洗澡,没有任何通信设施,试验设备要靠自制或者借用,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反应是家常便饭。从试验设计到试验工程实施,再到把项目成果转化为技术指南,她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克服重重困难,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奖项。

“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项目将孔亚平与绿色公路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在绿色公路领域,孔亚平一直以敢创新、会创新的姿态出现。

近年来,孔亚平带领团队牵头和参与起草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份行业政策性文件,有效支撑了旅游公路和绿色公路的发展。

她以创新思维辨识行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让公路绿起来、美起来,服务沿线百姓富起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她又提前布局,着手美丽农村公路建设、节能降碳技术研究等,开展面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所需的公路建设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璟:“求实是规划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本报记者 杨雷

她坚守初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急迫需求,如同一颗坚硬的路基砾石,承载着交通发展规划重任;她踏实严谨,深知规划工作使命重大、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务求提出科学客观的规划方案和对策建议;她敬道尚行,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融入到自己近20年来每一天的工作中。她就是2021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璟。

2003年,陈璟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加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刚一入院,主管总工便给她上了一堂“求实”课。

“我刚来的时候,总工让我写一个山东规划项目的大纲。此前在学校没接触过类似工作,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了一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完后,我成就感十足,心想肯定会得到总工的表扬。”陈璟回忆,总工看完,沉默许久后说,工作大纲写得比较空,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很难落地,“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啊!”

总工帮助陈璟逐字逐句改了大纲,一点一点修改研究内容、技术方法。“虽然过去快20年了,但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越来越深,每次接到新的规划任务,脑海中都会浮现总工当年说的话:‘求实是规划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她说。

在开展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时,陈璟带领团队与各领域专家、各部门代表逐条逐项讨论规划内容、重大项目,汇集了数千份全国公众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受访者提出的每一条建议。

在开展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规划研究时,陈璟带领团队建立了全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数据库,两年多时间持续研究通道运输需求特征和演化机理,为制定通道布局方案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

实事求是难,最难的不是对人,而是对己,找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不断进步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已经是首席研究员了,但陈璟丝毫没停下学习的脚步。她常说自己在大数据分析技术、规划模型构建等领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年轻同事带来了新的思想,我得跟他们学习,不断‘充电’。”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国家水运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常务副站长曹玉芬:玉尺量才乘风破浪

□张旻 柳义成

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国家水运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常务副站长、党支部书记曹玉芬博士,是水运计量领域的奠基者之一。

曹玉芬大学毕业后便进入部天科院工作。耕耘水运科研和计量事业十余年后,她深感建立前瞻性的水运计量标准迫在眉睫,遂向院领导请缨,自2012年6月带队筹建水运计量国家级平台。

在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的支持下,2015年3月,国家水运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正式建立,并获得授权可面向全国开展水运工程领域检测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和测试任务。在这个平台上,她致力于行业最高计量标准与国家水运计量站北海、东海和重庆等计量试验场建设,布局服务全国涉水区域科研重大需求。

2017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成立全国水运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曹玉芬出任秘书长。这个水运交通领域全国性计量技术组织,为交通运输计量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如今,曹玉芬主导建立的国家水运监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在即,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内首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联合国内相关产学研用企事业单位形成产业联盟,提升装备制造质量。

“筑质量之基,稳计量之舵,扬标准之帆,拓检验之地”,这20个字贴在曹玉芬办公室的墙上。她的梦想,就是筑稳水运交通质量之基,推动中国水运计量标准国际化。为此,她呕心沥血,二十多年不敢懈怠。

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运工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时,她带领团队历时3年攻坚克难,3000字的项目预申报书就“死磕”了一个月,务求理论上的严谨和体系上的完备。据同事回忆,最长的一个研讨会从上午7点开到夜里9点。

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计个人得失。在同事眼中,曹玉芬将全部精力投入水运计量,以实际行动诠释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向辉:在承载与接纳中不停前行

特约记者 赵雷

特约通讯员 贺瑞华 周晓敏

“女同志的韧劲非常强,女性更像大地,更多的是承载和接纳,这样的特质适合搞科学研究。”谈到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认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研究员宋向辉说。

工作中的宋向辉有着多重身份,智能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委会委员等。凭借认真钻研的科研精神和务实严谨的科研作风,她在智能交通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在她看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她取得进步的关键。一项项科技成果背后是团队主导科研机构机制的持续发力。

2005年起,宋向辉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T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研发及标准编制,有力支撑了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收费;2010年起,她主持适应国情的车路协同系统研发及标准编制,推动高速公路信息化、智能化建设;2017年起,她带领团队创新性构建了智慧高速公路技术体系及一体化解决方案,主持了杭绍甬等标杆性智慧高速公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

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宋向辉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了多项为部服务工作:2017年12月,她封闭加班加点完成《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的修改工作;完成《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技术研究论证任务,为交通运输部印发自动驾驶道路应用第一部政策文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忙碌的工作节奏让宋向辉认识到,学会情绪自我调节非常关键。工作之余,她考取了中医、心理咨询等领域的资格证书,享受快节奏中的慢生活,让生活丰富充盈。

作为智能交通的传承者、开拓者,宋向辉始终抱着感恩和奉献之心在交通科技的最前沿持续探索。

宋向辉说,“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不停前行。”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董莉莉:引领青年教师加入科研“长跑”

本报记者 袁帅

通讯员 梁高峰

用殷切的眼光关注年轻人,用赤诚之心对待年轻人。这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身上共同的特点,他们传递给后辈的,不仅是科学知识、严谨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和风骨。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董莉莉就是这样的人。作为一名高校女性科技工作者,她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作为信条,持续探索如何做好“引路人”。

“我会根据青年教师的博士专业研究方向,帮他们制定1年‘科研﹢教研’融合的短期计划、3至5年‘科研﹢实践’融合的中期计划,并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学习自主制定符合个性发展的长期规划。”董莉莉说,为了更多地了解青年教师,她经常利用课余和假期,与他们谈心交流、研讨教案,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科研与教研能力。

在董莉莉看来,5年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否成为长跑者的关键时间,激励年轻教师保持科研热情、打好科研基础尤为重要。为此,她关心关爱青年教师的成长,尽心尽力帮助青年教师进步。她尽心帮助青年教师制定5年个性发展规划,使得青年教师提升从“走”到“跑”的能力。

“帮助青年教师拓展创新思维、培养跨专业研究意识非常重要。”董莉莉说,她把建筑学学科的青年教师引入数字类学科的多样工作室,打破他们原有的思维模式,孵化建立了桥梁景观数字营造研究团队。通过类似方式,她还建立了TOD城市更新研究团队和山区道路生态修复研究团队。

在董莉莉的培养下,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和科研骨干,荣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出版了《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等20余本著作。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