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
02
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03
我校师生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1-12-17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贾宁

人民政协报整版:冬奥中的高校力量

进行钢架雪车项目滑行姿态的减阻方案讨论

游泳项目风洞测试装置调试

奥运冠军、游泳运动员张雨菲在进行风洞测试

李波教授和他的团队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提供抗风与风环境提升技术咨询

进行速度滑冰团体追逐队列的减阻方案讨论

龙卷风模拟器风场测试

下击暴流模拟器风场测试

在风洞控制室进行试验方案讨论

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背心可以准确采集医疗级的生命体征数据,实现按秒传输并在后台进行AI实时计算,李静带领课题组的同学们正在反复采集和测试。

可视化是冬奥会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系统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团队正在对统计模块的描述性分析内容进行热烈研讨。

冬奥会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系统从2018年开始研发,“三年磨一剑”。对待科学,没有妥协和让步,只有真理。这种精神,让这个年轻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备受鼓舞。

冬奥会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系统的后台集成了多种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是系统开发团队和智能算法团队协同工作的成果。

在2021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中,“受伤”运动员正在迅速被转运到运动员医疗站。

在5G和物联网的支持下,智能腕表具有体积小、穿戴更加方便的优势。

交大驭风人

风阻是竞速运动的敌人,赛场上,胜败就在毫厘之间,减阻也成为各参赛队的“兵家必争之地”。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风洞实验室中,有一群“与风为伴”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了解风、分析风、利用风助力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取得成功。李波教授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的“驭风人”。

风洞实验简单来说,就是人为地控制气流来模拟不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监测测试对象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的实验。该技术通常应用在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近些年也被一些欧美国家应用到体育领域。

在国内,专业的风洞实验应用到体育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技术空白。李波团队了解需求后,多次出国考察学习,不断进行科研攻关,最终研发了我国第一套风洞辅助训练系统,协助国家体育总局建设了先进专业的体育专业风洞。

作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李波与体育和奥运的缘分早在2008年之前就开始了。彼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他,跟随导师杨庆山教授参与到北京奥运会场馆的抗风工程中。留校任教后,李波团队参与到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备和备战之中风洞、风阻、环境风测试,很多个场景都有他们努力工作的身影。

用数据搭建最佳方案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李静三年攻关,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力图找到解决2022年北京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时效救治问题的最佳方案。

今年4月,“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平台正式在线运行。李静带领团队在赛场泡了整整6天,用极限模式反复测试。结果在意料之中——设备和系统均运转正常。

李静团队用千万数据最踏实、最保险地构建起了一套包括智能伤病情预测和风险评分、智能伤病情判断以及智能线上群体监测三大功能模块的智能诊疗体系。可以实现危重伤病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针对场馆坍塌、踩踏、火灾等冬奥赛事中18种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通过计算建模,科学确定关键伤情,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危重伤病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记者 贾宁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