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我校举行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大会
02
我校举行环境学院成立大会
03
我校新增“智能运输工程”本科新专业

媒体交大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交大 > 正文

时间:2020-03-12 来源: 作者:闫学东

光明网 闫学东:关于做好四阶段统筹规划,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建议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是系统化的,当前各高校普遍采取延期开学不停学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大范围开展网络教学,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然而,在做好网络教学工作的同时,教育部门还应提前谋划,针对延迟开学阶段、错峰返校阶段、教学恢复阶段、暑季调整阶段等四个疫情应对阶段做好统筹安排和科学部署,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此次疫情对全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具体建议如下:

一、在延迟开学阶段,做好三个“相统一”的网络教学工作

在延迟开学不停学期间,各高校大范围开展网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以维护学生利益为中心、以利用网络工具为手段、以达成教学效果为导向,有条不紊的完成特殊时期教学任务,尽最大可能保障教学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实施。各高校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基础上,在制定教学计划、选择网络平台、实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做好三个“相统一”。

第一,网络教学计划要做到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无论从各高校的课程数量和选课学生人次来看都规模巨大,必须通过教务部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师生紧密配合、系统安排才能有效完成网络教学任务。根据网络教学目标设置和达成效果,这些课程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在线实时授课型、线上线下混合型、学生自主导学型。各高校应对所开设课程进行系统性分型分类,要求教师对各门课程的目标和预期效果进行准确定位。同时,任课教师应因课制宜,因地制宜,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灵活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第二,课程平台的选择要做到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疫情的突发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锤炼信息化教学的机遇。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集中选择中国大学MOOC平台(爱课程)授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可以全部满足在线实时授课型、线上线下混合型、学生自主导学型这三类教学要求。特殊时期,应允许教师通过组建教学班微信群或QQ群进行灵活方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可及时通知布置课程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及时推送PPT等教学资源,及时了解和回应学生诉求及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当所用教学平台出现问题时,可作为应急联络和继续开展教学的基本保障手段。

第三、教学过程管理要做到严格性与宽容性相统一。为保证延期开学期间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各高校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网络教学各项工作展开检查、审核和组织实施,确保课程网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尤其应强调,任课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学校师德师风有关规定,在做好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鼓励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思想和舆情引导工作,积极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各高校应对广大师生积极战“役”的精神与责任心予以肯定与赞扬,对由于资源条件限制所产生的各类教学问题应宽容对待、及时帮扶,对表现优秀的教学单位和个人应给予支持和奖励。

二、在错峰返校阶段,制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开学计划

我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控制效果是动态分阶段显现的,将会经历迅速扩散期、有效控制期、明显缓和期、逐步消散期等四个时期。3月至4月份,全国各地将会陆续迎来新冠病毒逐步消散期,各省份教育部门应结合本省各地市疫情发展动态,因地制宜的制定错峰返校计划,避免简单一刀切,并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根据疫情风险等级,按照先低风险地区、后高风险地区的时序错峰;二是根据学生密度分布,按照先低密度地区、后高密度地区的空序错峰;三是根据生源特征,按照先本地生源、后外地生源的次序错峰。

为避免学生突然密集聚集,建议各高校在各地教育部门的错峰开学的总体安排下自主制定动态返校方案,因校制宜的制定学生错峰返校计划,可按照先毕业生-后非毕业生、先研究生-后本科生、先本地生-后外地生的原则陆续分批次返校。

三、在教学恢复阶段,鼓励低密度授课,避免病毒死灰复燃

学生返校后,为避免病毒死灰复燃,不建议立即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各校可根据教学任务、师资配备、资源建设、基础设施等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展复学工作。

一是首先保障学生毕业就业和研究生科研恢复工作,毕业生面临开展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课程、确定就业单位等压力,研究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也是高校科研工作领域的重要组成力量,抓好这两项工作可很大程度的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二是倡导小班低密度开课,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不强求学生在教室现场听课,在教室内学生应隔位而坐,减少近距离接触频次。

三是做好校园防疫不松懈,确保对食堂、教室、学生中心等高密集场所定期进行通风、消毒等防疫工作。

四、暑季调整阶段,完成教学计划,探索三学期教育制度

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是系统化的,各学校不得不对线下资源环境依赖型课程、实习实践型课程进行教学计划调整,毕业生离校、就业等工作的时间节点安排不可避免的被推至暑假时期。为把疫情影响控制到本学年以内,建议各学校积极研究通过开设暑季学期,将部分教学活动调整至暑季学期开展。

春季、秋季、夏季两长一短的三学期设置是诸多世界名校普遍采用的学期制度。在我国虽有部分研究型高校已开展了探索性尝试,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仍不健全,多以实习实践、游学、暑期班讲座培训等方式为主,鲜有高校真正建立起规范化的暑期制教学制度。 开设暑季学期,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弹性(主动性强的学生可争取提前毕业),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布局(可更有效的开展实习实践、出国交换等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有助于拔尖人才培养和开设辅修学位课程)。在疫情应对期间探索暑期制改革,既可以分散复学复课压力,又可以积累三学期制现代教育模式实施经验。

疫情的突发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锤炼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的机遇。通过科学谋划、技术保障、有序组织、扎实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无论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还是在现代教育改革方面,都会化危为机,破浪前行。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