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同时也为对长征感兴趣的广大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11月24日下午,由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牵头,邀请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本校的50余位留学生代表,20余名本校研究生代表一起参加了“讲好中国故事:中外师生共话长征精神”座谈会。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颜吾佴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新任中方院长高沁翔主持。
座谈会伊始,播放了长征主题视频,接下来由北京交通大学长征组歌合唱团的三位代表现场演唱了长征组歌中的《告别》。合唱团中的留学生代表姚山,是来自加纳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姚山9月通过社团招聘进入合唱团,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长征组歌的所有歌曲,他已全部熟悉并参与演出数场。他自己表示,全身心投入学校各种活动当中,才能全方位感受交大的美。
颜吾佴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史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等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使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虽然,最后红军到达陕北只有三万多人,他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今天我们重温这段伟大历史,深入理解长征精神,非常有必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校党团组织就组织学生、教师、干部多次重走长征路。从2002年开始,我校学生艺术团就开始排演《长征组歌》,至今已演出六十多场,包括在人民大会堂、国安剧场公演。我校是《长征组歌》创作单位战友文工团授权排演《长征组歌》的唯一高校。所有参加重走长征路和排演、观看《长征组歌》的师生都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
随后,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聆听工作室负责人陈东风老师,来自莫桑比克的留学生——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生楚快乐,从不同的角度,一起解读了人类文明视野下的长征,并通过列举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几次类似的战略大转移,总结出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均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在交流环节,各位来华留学生特别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也结合各自的经历,分享了对长征精神的看法,中外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的颜吾佴、杨蔚、高沁翔、陈东风四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予以回应。
来自理工大学的老挝留学生代表问到:今天中国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了,怎么用长征精神来影响青年一代?颜吾佴表示,长征精神在当前看来,是指要有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敢于攻克科研难题,勤于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创新。
来自纳米比亚的北京交通大学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生阿诺德表示:他很喜欢历史,也了解不少中国历史。但之前对于毛泽东的认识集中在1949年以后的相关记载中,由于这次座谈会,专家们对中国长征历史的解读,他才开始真正了解到毛主席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来自塞拉利昂的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马克士表示:通过了解中国长征,明白了青年人应该为国家而生、关键时刻则要奋勇当先,敢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牺牲的勇气与豪迈,非洲青年应该团结起来努力奋斗,而不是过度依赖国外援助来解决当下的困境。来自理工大学的留学生代表分享了长征途中夹金山上当地女孩鼓励、救助红军战士的故事。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管学院的研究生代表也积极分享了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最后,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总结发言。她指出:这样的交流形式,有利于参与者轻松地获得文化体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期待今后聚焦大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经常性地举办类似的交流活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交通大学首次联合集合北京地区几所高校的中外师生,开展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弘扬长征精神的同时,为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帮助其在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全体党员也参加了座谈会。
(摄影:王悦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