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3-10-16 来源:建艺学院 作者:解飞 佘高红

“寻迹詹天佑”——第三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遗产的价值认知,推动铁路遗产跨学科、跨行业研究, 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寻迹詹天佑”——第三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行。

会议开幕式上,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文海涛、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教授致辞。

文海涛指出,作为一所因铁路而生、因轨道而兴、因高铁而强的百年学府,交通文化挖掘整理和铁路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是北京交通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交通文化与遗产保护研究院,致力于“交通文化研究与铁路遗产保护”,旨在为交通文化传承、交通强国发展贡献力量。

会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先生和文海涛副书记共同为交通文化与遗产保护研究院揭牌。单霁翔获聘交通文化与遗产研究院荣誉院长;清华大学刘伯英、山东建筑大学王崇杰、西南交通大学沈中伟等三位专家分别被聘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李春冀、王雄、王君历、王福永、傅梅胜、赵炎、王德、魏宗燕、赵志庆、徐苏斌、李晓峰、王玉凤、李鸽、吴吉明、孙志伟、姜波、陈雳、孟璠磊、董贺轩、唐琦、刘抚英、罗春晓等22位专家被聘为学术委员。詹天佑基金会、《铁道知识》原社长兼主编魏宗燕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曲思源先生分别向交通文化与遗产研究院赠书祝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与遗产研究院院长夏海山教授代表本届大会宣读了《中国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倡议》。

中国文物学会单霁翔会长、山东建筑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崇杰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夏海山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聂磊教授、中国铁道博物馆李春冀馆长、中咨海外咨询有限公司程鑫高级工程师等六位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主旨报告和京张铁路主题报告。

本届会议汇集了国内学术界、相关行业、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参与,40位来自政府、铁路行业、高校、科研与设计机构、民间组织、媒体等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围绕多元价值视野下的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铁路文化传承的理论、方法、实践、经验等4个方面进行宣讲和研讨,旨在推动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研究、铁路遗产价值体系建构、建筑遗产保护与建造技艺传承、铁路遗产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融合、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承等工作,为铁路遗产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工作贡献力量,探索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方法。

在下午的分论坛环节,近40位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华侨大学、三峡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代表,和来自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北京城建设计集团、昆明华澜咨询有限公司、辽宁省城市与建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滇越铁路研究会等单位的工程实践和科研代表,以及来自《铁道视界》新媒体的铁路文化学者为听众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配合本届大会主题,北京交通大学与詹天佑纪念馆、铁路摄影家罗春晓合作,共同策划了“铁路遗产与文化专题展览”以及第三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纪念明信片的首发仪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8所首都高校师生的铁路主题摄影作品入选纪念明信片,展示了北京高校青年学子的爱国爱路情怀。

论坛闭幕式环节,山东大学姜波教授和清华大学刘伯英教授分别对本届大会进行学术总结。最后,本届会议承办方代表夏海山教授向下届会议承办方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赵志庆教授进行了交接,本届大会组委会选用了“和谐”号机车模型作为交接信物,希望研讨会越办越好,成为推动中国铁路遗产保护事业驶向新征程的永恒动力。

在第二天的京张铁路主题考察活动上,80余名各界参会人士重访京张铁路,实地探访和调研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京张高铁八达岭车站,考察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并就铁路遗产现存的实际问题展开探讨。

继2018年第一届、2022年第二届全国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后,本届学术研讨会正值我国高铁开通20周年,汇集大批优秀学者、行业精英、社会各界人士,共聚首都,为促进铁路遗产文化价值发掘、遗产保护规划、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发展而坦诚交流,共同探索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必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交通文化的自信和对铁路遗产保护的自觉。

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主办,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铁道学会铁路文化与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中国公路学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协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与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铁路建筑遗产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大学交通文化协会承办。

责任编辑:李雪 袁思渝

审核:袁芳 王瑞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