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21日至23日,由中欧工程教育联盟(简称SEEEP)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简称ICIR)执行的“第十一届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顺利举办。

研讨会开幕式于22日下午在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宾馆举行,校长余祖俊、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田露露、联盟轮值主席院校秘书长、鲁汶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国际事务副院长Jos Vander Sloten出席并致辞,副校长闫学东主持。

余祖俊表示,北京交通大学正在加快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未来将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并继续积极支持中欧工程教育联盟的工作,衷心祝愿本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田露露表示,将持续关注中欧工程教育联盟的教育合作问题,愿中欧高校不断加深国际项目的合作交流,并祝愿研讨会的顺利举办。

Jos Vander Sloten对中欧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中欧高校开展学术科研等不同项目表示欢迎和开放的态度,期望本届研讨会的圆满成功。
随后,中欧工程教育联盟12所高校代表围绕“中欧工程教育合作的未来与展望、创新创业及产学研合作和SEEEP项目开展经验分享及教育国际化”分阶段进行发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张广清从产教融合的角度论述“卓越工程师”战略人才的培养路径和工程教育硕士认证实践案例,指出世界工程教育快速变革的特性,应参照欧盟各国工程教育加强中国高校工程教育的互联互通;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教授Urban Westergren详细介绍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教育结构和学生培养中的“3+2”方案、双学位硕士课程以及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指出中国高校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密切关系并期待未来持续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文凤表示,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并介绍产教融合下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示范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校企联合的科研育人机制,从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Lidia Preti女士介绍了学校中的研究项目、相关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目标,并强调学校在中国开展研究机构分布广泛、伙伴关系密切以及项目开展频繁。


同济大学外办主任殷文表示,国际合作育人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和内涵,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可持续和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深耕,取得佳绩,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胜任力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阎子峰在报告中提出,从全场景塑造、学科间融合、校内外合作和国内外合作四方面,分别增强研究生理想信念力、知识整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胜任力,实现以能源领域为例的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宏认为,面对工程教育的全球视野特征和工程教育的改革趋势,应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具备前沿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多元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艳丽针对新型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介绍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的思想下的中法工程师培养模式和多学科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世界进步的工科领域国际领军人才提供借鉴。

鲁汶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国际事务专员Sander Verhoef和Jos Vander Sloten介绍了鲁汶大学工程科学学院与其他高校的合作网络及项目,并强调其做为研究密集型大学具有的广泛基础、概念思维、终身学习等教育方法;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兼中德学部副主任汤奇荣介绍了中德学院和中德博士生院具有的产学研结合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进一步拓展各学科与德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开创对德教育交流和创新科研新局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系主任代彦军回顾往届SEEEP暑期学校的会议主题、学术交流和文化参观情况,指出未来SEEEP暑期学校应关注人才培养、学校水平和社会维度三方面,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中欧高校合作并开展多边学术交流;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世峰结合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的发展历程,指出工程教育的范式从工程技术模式、工程科学模式到工程引领模式的转变,并提出以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为实践的,将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实践创新结合的管理科学类博士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院副院长江辉、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宋飞、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施先亮以及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华国伟分阶段主持了研讨会。来自联盟的中方15所、欧方4所高校代表、中欧“物流、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科学”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师生70余人参加了本届研讨会,联盟中部分高校通过线上同步参加。
中欧工程教育联盟(SEEEP)及研讨会简介:
2010年9月,中国教育部与欧洲理工大学教育研究联盟于2010年共同签署《关于中欧工程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由中方18所高校和欧方12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欧工程教育平台联盟(SEEEP)”并举办了首届“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联盟决定每年由联盟中方及欧方高校轮流承办研讨会,以此推动中欧工程类院校在各学历层次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教师培训、教材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合作。自2010年至2019年,联盟先后举办十届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通过并执行了《里斯本行动计划》(2011)、《哈尔滨路线图》(2012)、《广州推进计划》(2016)等多项计划。北京交通大学自2010年加入“中欧工程教育联盟(SEEEP)以来,积极参加联盟各项合作交流项目。2014年和2016年,SEEEP先后批准我校成立并建设“物流、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科学”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
历届SEEEP研讨会举办情况:
2010年,第一届,同济大学(中国上海)
2011年,第二届,里斯本理工大学(葡萄牙里斯本)
2012年,第三届,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哈尔滨)
2013年,第四届,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
2014年,第五届,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安)
2015年,第六届,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荷兰埃因霍温)
2016年,第七届,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广州)
2017年,第八届,阿尔托大学(芬兰赫尔辛基)
2018年,第九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青岛)
2019年,第十届,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荷兰埃因霍温)
2018年,第九届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批准北京交通大学承办2020年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