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2-09-30 来源: 作者:

我校5位教师荣获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2022年9月22日上午,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暨首届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芳,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代表颁奖。国铁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钱铭主持大会。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王稼琼应邀出席大会。

我校5位教师荣获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其中,蔡伯根教授、贾利民教授获詹天佑成就奖,蔡国庆教授、刘江教授、房倩教授获詹天佑青年奖。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简称“詹天佑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审查批准登记的科技奖项,是铁路行业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权威科技奖项,自1993年设立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已组织开展了十六届奖励活动。第十六届詹天佑奖共评选出最高奖3名、创新团队奖5个、成就奖33名、青年奖60名。

此外,我校岑翼刚、王琛琛、杨欣、吕兴、王洪伟、侯博文、高古辉、张福俊、霍炎、高晓莹、郝志强、王皓等12位教师荣获2022年度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专项奖。

1: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简介

蔡伯根,1966年6月生,教授/博导,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铁道部电务专业中青年技术专家。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3部、论文1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奖5项、国家专利25项。针对我国新型列控系统实际需求,提出了“故障-安全”约束的列车运行状态自主感知信息融合方法,构建了列控系统仿真、测试集成的方法和平台,完成了列控系统关键部件的嵌入式半实物仿真,实现了列车-线路-路网多层次协同优化。基于ITCS列控系统现场需求,建立了集数据采集、粗差处理、拟合求径、性能评估一体化的轨道电子地图数据库自动生成技术体系,开发了专用工具链,为青藏铁路安全稳定运营保障及铁路运输安全领域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紧密围绕列控系统关键设备的实际特点与运营维护需要,运用“机理+数据”的故障诊断及预测思想,构建了主动故障预测、可靠性演化规律挖掘技术方案,为实现列控关键设备主动维修维护决策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途径。在长期从事卫星定位铁路应用研究基础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动态间隔的运能可配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构建了车载中心化、轨旁最少化、通信多模化、运能适配化、维护智能化的新型列控系统成套装备,实施了现场示范,实现的北斗列车定位、车-车通信和移动闭塞追踪,开创了铁路列控技术的先例,被专家评价为“世界首例、中国原创”,为我国铁路新型列控系统的自主化技术创新和稳步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利民,1963年1月生,教授/博导,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运营主动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铁路智能运输、高铁智能化谱系化、主动安全保障、能源交通融合等技术领域的肇启者和实践者,创建了智能运输工程本科专业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际发明金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出版中文学术专著30部、高等学校教材10部,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Springer-Verlag/Nature出版英文学术专著4部、LNEE丛书12部;发表英文学术论文539篇,发表中文学术论文29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79项,共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200余人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概念和体系架构;研发了“青藏铁路运营与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参与和负责组织实施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十二五”《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交通载运装备与智能交通技术》和《川藏铁路》等重点专项和一系列重大项目,形成了包括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时速400公里综合检测列车、高速列车谱系化技术平台、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和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列车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率领产学研用科研团队,研究形成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列车物联网以及智能高铁等理论与技术,研制了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途全息感知、诊断预警、预测性维修、应急处置等体系化系统装备。

蔡国庆,1983年10月生,教授/博导,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基础设施减碳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助理(挂职)。主要研究领域为非饱和土力学与交通岩土工程,主持科研项目41项,发表论文130篇,授权专利10件,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担任行业顶级期刊《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等国内外7个期刊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路基土工结构”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获评“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国家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围绕复杂环境下岩土材料劣化机理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升科技难题,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到实用技术的系统研究。在岩土材料多场耦合理论、非饱和土与特殊土性能演化及复杂环境下交通基础设施劣化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取得系列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在川藏、蒙华铁路、北京、上海等多地城市地铁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为实现交通岩土基础设施灾变的主动防控做出了贡献。

刘江,1985年9月生,教授/博导,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市科技新星,长期从事卫星导航系统铁路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论文58篇,获中国铁道学会奖3项、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奖1项、国家专利20项。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及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主资源、自有技术、自造装备”三位一体的发展路线,紧密围绕“列车运行状态自主感知”主题,在自主感知多源信息融合估计、轨道空间约束耦合、增强化完好性监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构建了基于狄利克雷过程的非高斯域信息融合估计新理论,提出基于前向状态预测的卫星定位使能虚拟应答器主动捕获新技术,实现基于轨道空间信息“软测量”的状态感知信息主动调理技术创新,形成了基于动态观测质量模型增强的列车卫星定位加权完好性监测成套技术方案,延伸构建了面向信号压制、欺骗攻击等形式卫星定位干扰的信号域、测量域、定位域多级主动防护技术新体系,解决了北斗与辅助信息源用于列车定位感知决策对未知不确定运行条件的紧密适应性难题,促进列车卫星定位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双重加固。所得成果支撑了轨道电子地图数据库生成工具链、空间信号级/终端规范级/列控系统级多层次北斗专用测试评估平台环境的构建,支撑了基于北斗的新型列控系统规范编制、装备研制与现场示范,在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深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铁路应用做出突出贡献。

房倩,1983年1月生,教授/博导,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地下系主任,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主持3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项目,发表SCI论文70篇,EI论文72篇,参编专著3部,获省部级奖励11项,授权发明专利26件。围绕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这类难度最大的工程展开研究,提出了变形控制的理念,针对变形预测方法和变形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形成了系统的创新成果。围绕变形预测,创建了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隧道施工扰动下地层变形预测方法,解决了传统解析模型预测结果边界相关的难题,模型预测精度高于传统解析模型;建立了考虑穿越工程夹层土刚度非线性变化和既有管节张开、错动的土-结力学模型,解决了传统弹性地基梁模型无法分析穿越工程的难题,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围绕变形控制,阐明了大断面暗挖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的核心是尽早形成稳定的拱盖支撑体系,扭转了传统工法优化单纯围绕导洞开挖顺序展开的误区(变形源头控制);考虑非线性强度参数和非线性渗流参数,提出了确定注浆加固体力学性能和加固范围的分析模型(变形传播路径控制);提出了顶升位置、顶升时机和顶升量的确定方法,实现了对施工扰动下既有结构沉降的主动补偿(变形影响对象控制)。成果全面应用于北京20余项新建地铁下穿既有地铁工程,并推广应用于大连、天津、郑州、南京、苏州、珠海等多个城市的相关工程,保障了工程建设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

附2:2022年度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专项奖获奖者名单

奖项

序号

姓名

专业或专长

所在单位

科技奖

1

岑翼刚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学院

2

王琛琛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气学院

3

杨欣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国重

4

吕兴

应用数学

数学学院

5

王洪伟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科研院

6

侯博文

道路与铁道工程

土建学院

7

高古辉

金属材料

机电学院

8

张福俊

物理学

物理学院

教学奖

9

霍炎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信学院

10

高晓莹

刑法学、犯罪学

法学院

管理奖

11

郝志强

车辆工程

国资处

12

王皓

高考招生、志愿指导

本科生院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