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21-12-2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修楠

瞭望丨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黄泰岩:以交通为名谱写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 北京交通大学供图

◇到2025年,北京交通大学要在智慧交通学科领域位居世界一流水平,在交通、信息等领域的若干方向上引领国际前沿

◇在铁路六次大提速、青藏铁路通车、重载铁路技术日臻成熟,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大发展等重要阶段,北京交通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交通而生、由交通而强。

有125年发展史的北京交通大学(下称北京交大),是我国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铁路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和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如今已成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面向“十四五”,如何推动北京交大“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



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基

《瞭望》:北京交大在我国交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

黄泰岩:近30年来,我国铁路和轨道交通行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铁路六次大提速、青藏铁路通车、重载铁路技术日臻成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大发展等多个重要阶段,北京交大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全面参与青藏铁路技术攻关,共承担青藏铁路项目40多项,相关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二等奖。其中,钟章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亚洲铁路第一个应用GSM-R(专为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国家,刘建坤、谭忠盛、蔡伯根、贾利民教授分别在冻土、隧道、卫星定位及安全运营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得到青藏铁路公司等单位高度评价。

在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中,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我校宁滨院士团队研发了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个独立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列控核心技术的国家,还研发国内首套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瞭望》:北京交大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方面有哪些亮点?

黄泰岩:为更好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交通运输部组织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专题研究,共设12个专题。其中,“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交由北京交大教授邵春福牵头的交通工程团队负责。他们研究了综合立体交通网与经济社会及国土空间的作用机理,提出了融合交通节点和走廊布局、客货一般费用函数、多方式超级枢纽网络及综合客货流分配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法与客货流分析模型等,成果为综合交通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和思路,获得交通运输部认可。此外,董春娇和傅少川两位教授获“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被交通运输部表扬。学校还成立了川藏铁路研究院,组织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和科技攻关工作。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批复北京交大报送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方案的报告。我校师生将在智能轨道交通平台建设与技术研发、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营与服务研究平台建设、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平台建设与技术研发、国际交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开启“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瞭望》:“十三五”期间,北京交大“双一流”建设取得哪些突破性成绩?

黄泰岩:学校顺利完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一步的战略目标。

师资队伍方面,新增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2人次。

科学研究方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45亿元。新增主持国家级平台2个。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现场考察为优秀。获批“智慧交通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平台”。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获批军工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4项。新增主持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新增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2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社会服务方面,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获批建设全国唯一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高校)研究和推广中心。知识产权实施转化390项,总金额超过9000万元。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交控科技、交大思诺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国际合作方面,共6000多名在校生、毕业生赴海外学习、交流、深造,年均增长率约为13%。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及唯一中国单位被授予“金马车”国际交通运输奖。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国际联运研究与交流中心、中俄高铁研究中心、中国-印尼高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境外办学机构2个。顺利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瞭望》:“十四五”期间北京交大的发展环境有什么变化?将向何处发展?

黄泰岩:从高等教育看,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一流”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后疫情时代教育形态呈现新特征、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作出各项新部署等,都对学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学校自身发展看,我们即将进入“双一流”建设第二个周期,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优质生源、高端人才、各类办学资源等竞争更加激烈,资源匮乏的限制性影响更加凸显,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

我们希望,到2025年,北京交大能在“智慧交通”学科领域位居世界一流水平,在交通、信息等领域的若干方向上引领国际前沿。同时,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大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研究型大学建设持续深化,成为支撑和引领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优势特色学科稳居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突出贡献,成为推动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形成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格局。

为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党委集思广益,深入研讨,决定推出8项重大举措,开启“双一流”建设新征程:全面深化“四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以前沿科学中心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战略平台,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以与北京市丰台区共建轨道交通创新基地为切入点,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面向2035的新兴学科布局计划,为实现“再造交大”的战略目标奠定前沿学科基础;优化完善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切实加大力度引育高水平人才;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拓展办学空间,筹划面向未来的交大新校区;持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布局优势学科培养一流人才

《瞭望》:你们是如何创新培养一流人才的?

黄泰岩:我们主动对接交通强国、中国高铁走出去等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培养模式改革。让本研课程有机衔接,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瞄准智慧交通发展需求,开展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促进工工交叉、理工结合、工文渗透、文理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优势,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构建涵盖联合培养、国际竞赛、国际会议等形式多样的交流项目体系,加入国际高速铁路高校联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大批轨道交通人才。

二是夯实一流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打造一流专业、课程与教材。以教育部“双万计划”为契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已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3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2门,全国优秀教材4部。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全面落实课程思政。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教学建设。对全部教室进行智慧化改造,配置智慧教学平台,全面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为保障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等学生志愿服务,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多场景下学生学习发挥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在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累计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线247门线上课程,数量位居平台前列,疫情防控期间面向社会开设免费交通特色课程21门,有力支撑了“停课不停学”。

《瞭望》:你对未来北京交大的学科布局有什么打算?

黄泰岩:我们将以服务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交通、信息等领域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突出信息、管理等学科优势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特色。还将围绕新兴交叉学科和基础学科,打好基础、集聚力量、凝练特色,培育更多前沿学科和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实力的优势学科。

学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首轮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得到评审专家高度评价,“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充分考虑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及长远发展布局,以优势特色学科及潜力一流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加强学科群建设,实施一流学科群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交通运输与工程类”一流学科群、“系统科学与经管类”学科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更多冲击一流水平的学科,同时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群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他学科迈向学科高原或学科高峰,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