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北京交大线上开学如期实现。过去空间和地域对上课的限制,当前信息技术几乎可以抹平,计算机学院伊力哈木·若斯旦木对此深有体会。不过,与其他同学那里已经阳光灿烂有所不同,在八点开始的《数据结构(A)》课上,伊力哈木家的窗外还是一片漆黑。
伊力哈木的家在新疆阿克苏,当北京日出的时候,新疆那边还是黑夜,日出时间晚了2个小时,寒假回家后他已经重新适应了比学校作息“慢半拍”的新疆生活。


不过,从半个月前接到学校关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安排后,伊力哈木就在为这一特殊时期的教学安排做准备,手机、平板和电脑都已经调试好备用。“开学第一天上课很激动,虽然起得很早还没有吃早餐,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为了避免错过学习的机会,起得早一点也没关系”。


家住哈密的古丽则热同学也是早早起床,开学第一天上午有《服务营销》和《企业文化》两堂课。老师提前发布课程PPT,用线上会议上课,线下选课同学还要自由组队进行讨论并完成课程作业。古丽则热一边用鼠标翻动着PPT,一边在老师的讲解中认真做着笔记,“第一次在线上课的感觉非常独特,课堂上老师非常亲切,同学们的交流也很热烈”。
“好像又重回了高考前的时差训练时期”,古丽则热打趣道。“为了和其他同学上课时间同步,我们高考前一个月就调整作息。现在我也在重新调整,努力使吃饭节奏从‘10-3-9’慢慢调为‘7-12-6’,这样上课节奏就能和大家保持一致了。”
对法学院的旦增洛追同学,2020年2月24日是个极其特别的日子,因为这既是藏历新年的大年初一,也是开始上课的第一天。“我比往年早起了许多,新年第一课是杨军老师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开始略有一点睡眼惺忪,但看到许多同学们在陪着我,立刻就感到非常温暖亲切,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辛苦努力,让我们在家里也可以跟上学习进度。”

课程结束以后,旦增马上要去换藏装准备过年,昨天“古突”夜的拉萨烟花璀璨,鞭炮声连连,旦增和大家互致祝福,寄望早日战胜疫情。
疫情之下,在祖国的各地,在网络的两端,这一特殊时期跨越时差的共同学习体验,将会成为这些“时差君”大学生活的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