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4-04-03

【媒体联播】梦想催人奋进 奉献感人至深

发布时间:2014-04-03 16:57:28

 Ga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1.jpgGa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Ga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3月27日晚,由北京交通大学师生创作并排演的,以我校老校长、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主题的原创话剧《茅以升》在天佑会堂震撼上演。当观众们走出会堂,脑海中停留的仍然是舞台上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思绪里回荡的仍然是茅以升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峥嵘岁月。
 
用心创作,只为挖掘你的精神与信仰
 
2013年1月,话剧《茅以升》成为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至此话剧创作排演全面展开。从剧本撰写到演员选拔、排演全部坚持“交大原创”。在紧张辛苦的创作排演过程中,这些年轻一代的北京交大学子从走近茅以升、到理解茅以升、再到演绎茅以升,他们倾情投入,把茅以升的精神带给他们的感动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观众。走近茅以升的世界,他们读懂了民族自信,读懂了光荣梦想,同时更加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曹国永、校长宁滨为组长,校党委副书记高艳、高福廷为副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曹国永、宁滨、高艳、高福廷于2013年6月7日听取了话剧《茅以升》的专项工作汇报,并对话剧《茅以升》整体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剧本创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从那时开始,大家会经常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畅谈各自的想法和创意。“动笔以后,我的记忆里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讨论和修改,大家时常会为一个好创意而激动。”《茅以升》导演编剧、我校话剧团指导老师刘景杨回忆道,“只有把握好历史背景和定位,尽力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才能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扎实基础。”
话剧《茅以升》创作团队搜集并研读了茅以升相关资料,共搜集书籍16本、文章168篇、视频11个、照片442张,并全部进行了电子化处理。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大型原创多幕话剧《茅以升》于2013年10月16日、17日在校内进行试演。试演后,学校组织创作组与观众座谈,讨论话剧的亮点与不足,同时从对话剧整体满意度、话剧情节设计、演员表现力、话剧感染力、舞美灯光道具设计等多方面开展线下线上多种调研,汇集各方意见,在整理汇总之后学校与创作团队讨论完善剧本与情节,为公演做更为充分的准备。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学校特聘请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女士、原茅以升先生秘书郑淑涓、中国铁道出版社编审丁国平、我校校史研究专家张其坤等为专家顾问组成员,为剧本的完善和升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同时创作团队还前往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实地采风。2013年9月暑训结束前,由校团委老师带队,《茅以升》剧组四十余名演员去往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进行实地采风与调研。在实地走访钱塘江大桥的日子里,采风团队一行参观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与钱塘江大桥公路、铁路维护人员及退休的老一辈工人开展座谈,深入交流。通过这次实地采风演员们更加充分熟悉了茅以升及其工作环境,对其精神与贡献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经过一年多的集体研读和修改完善,在召开了四次剧本讨论会和专家咨询会,结合校领导对话剧的整体要求,经过数十次修改后,《茅以升》剧本创作顺利完成。
“我们一直坚持要尊重历史,还原茅以升老先生这个人物整个的真实脉络。”话剧《茅以升》策划、我校党委副书记高艳告诉记者,“整个剧中我们想表现出来的就是茅以升老先生‘立志报国,精勤育人,严谨治学’的伟大精神,通过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当代的青年学生有极高的感染力。茅老的风范,确实值得当代青年来继承,学习,发扬。”
从去年的试演到如今的公演,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收集观众们对话剧的修改意见。整个话剧做出了很大的改动,“我们一直遵从一个宗旨:要增加这部话剧情感表达的成分。我们增加了茅以升与他母亲、他儿子的戏份,他与总工、与工程师工人之间的情谊,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刘景杨告诉记者。
 
精心排演,只为再现你的风采与成就
 
为了还原历史,再现茅以升的崇高形象,保证艺术效果,学校聘请专业创作团队和专家顾问组,致力于把话剧《茅以升》打造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剧目,为话剧的上演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聘请曾获全国电视金童奖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春兰杯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教授为导演。姜涛自1977年登上首都话剧舞台,亲自指导过《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从清晨到午夜》、《三姊妹》、《家》等多部话剧。同时聘请中央戏剧学院胡薇教授为编剧,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孙大庆教授为舞美总设计。为了增加本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主创团队大胆创新呈现形式,精心设计舞台、表演、音乐、道具等各个环节,以求最佳演出效果。
本剧通过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以倒叙回忆的形式在娓娓道来的亲切叙说中贯穿着跌宕起伏的节奏脉动,全视角、立体化地重现了茅以升先生立志造桥、与桥而生的壮丽生命华章。话剧以现实和回忆两个时空交叉呈现。把交大学生听茅老演讲的现实空间,以近似生活状态的表演呈现。把“老年茅以升”回忆中的过去时空,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
“起初为了话剧的艺术精彩程度,安排了三个时空交错的环节。后来我们将剧本改得更加写实,减少了一个,但是却让话剧更有感染力,更加精彩紧凑。”刘景杨谈到话剧的独到之处。
在整个话剧的组织编排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演员的选拔就是很困难的一个部分,”高艳说,“演员很多都是工科的学生,较少有艺术方面的培养熏陶,演员在舞台上对艺术的把握,角色内在气质的外观,表演形式都需要很努力地去打磨。”
“应该说交大的同学们通过排演这个戏,不管是在演技、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对茅以升精神的理解与把握都有了很大进步。同学们领悟能力很强,能迅速进入角色,有几个演员甚至可以与专业院校学生相媲美。”导演姜涛十分欣慰地给演员以充分肯定。
在试演到公演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演员团队也进行了不小的调整。在完成第二次演员和幕后工作者招募之后,排演时间紧、任务重,这些新鲜血液临危受命,不负众望,自加入剧团后,就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参加培训和排练,十分尽责、投入。
7个月的日子里,虽然整日在为演出的事而忙碌,他们却不耽误学习,排演的空缺时间里,在剧场的各个角落都能看见他们看书学习的身影。这其中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年轻的他们始料未及的。但是,为观众奉献完美剧作的愿望鼓舞着他们,再现角色原貌的敬业精神鼓舞着他们,向热爱祖国、心系祖国的茅以升校长致敬的心愿鼓舞着他们。有的同学即使在吃饭时也在揣摩人物,背诵台词;有的同学重感冒嗓子嘶哑,但一到台上依然步伐稳健,声如洪钟;有的同学默默承担在幕后推景片的任务,全身心投入,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凭记忆一遍遍走位;为了能使话剧达到最高质量,剧组的同学们牺牲着寒假与暑假的休息时间……就这样,奇迹悄悄发生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倾心付出,只为读懂你的伟大与崇高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沉着铿锵的声音从他的口中缓缓道出,台下观众的心也为之振撼,久久难以平静。
一人分饰两角,壮年茅以升与老年茅以升的扮演者、2011级电信学院本科生董耀聪对此炉火纯青,在记者面前,壮年与老年声线的自如切换让人为之叫绝。走路的姿态、面部的表情、细微的动作、说话的方式,每个部分他都反复思考,用心感受。
“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将角色诠释得更加到位。面对各方面的资料,有关于茅老的报道,也有采访他的视频。我感到茅老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这是性格上的特征。其次是根据动作上来揣摩,举手投足都要细细体会,老年人会弯一点腰,曲一点腿。最后就是感情上的细微变化,老年人的情感变化更多的是细节变化。”排演过程中那些精心揣摩、彻夜难眠的日子,让董耀聪十分难忘。
“茅以升先生让我感受到他是倾尽自己一生为了国家的荣誉,倾尽自己所有为了国家的建设。整个话剧排演过来,我始终被茅老的精神感染,也是一种责任感让我一路坚持过来。”对于爱国,董耀聪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我是国防生,在演绎军人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剧中对战场形势的焦急、国家危难的忧虑、炸毁桥梁的不得已、对茅老的尊敬,数种情感的复杂混合,每次表演时那种国将不国、自己却保护不了国家的忧伤与悲壮的情绪都让我五味杂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丁教官扮演者,运输学院2012级本科生孙华振谈到自己的角色这样说。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看着面前残破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许下了坚定的承诺,话剧团的学生演员们也用自己的行为许下了承诺——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茅以升,将茅以升精神发扬传承。
台前有主演,幕后无配角。在亮丽的舞台背后,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幕后默默的无私奉献着,他们就是这场话剧的幕后工作者们。他们同样经历着酸甜苦辣,同样为这场话剧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与心血,为这场话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剧组的灯光师杨浩是经管学院学生,自剧组筹备之初就一直跟随专业的灯光师学习。灯光需要全程追踪,而且变幻不定,所以如何精确记住每一个灯光点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杨浩学会了利用cure表来记录每一个灯光的变化点。尽管剧组给予灯光师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灯光室,但就是在这片小天地里,杨浩为大家呈现出了最完美的一幕光影盛宴。
“每晚睡觉的时候耳边仿佛都还回荡着剧中的旋律。”剧组中负责音效的理学院学生徐新宇回忆着排演的日子,“只要剧组一有排练都会到场,一遍遍地排练摸索。随着排练的次数增多,渐渐地就能记住每一幕、每个演员的背景音乐,并精准到每一个篇章、每一个音符。”他一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积极配合,默默服务。
每一位幕后工作者都表示,在付出中收获了友谊、知识及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他们能用微笑面对汗水。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校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明确部署了力求在近年内形成至少两项全国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新品牌,话剧《茅以升》就是学校着力建设的文化品牌之一。话剧《茅以升》的成功创作,这不仅是校园话剧和校园艺术作品的绽放,更是艺术教育之花的全面绽放,是全方位育人理念的传承、弘扬和升华。校园中不断涌现出的这些高水平、有特色的原创作品,不仅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更能让学生得到终生受益的教育。此类题材的校园经典文艺作品,能够展现和弘扬以茅以升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以他们的光辉事迹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从而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个春天,百花齐放,惟愿勿相忘,惟愿心中的茅以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高贵品质陪伴我们成长。

文字:安薇

图片:

编辑: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