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沉着铿锵的声音从他的口中缓缓道出,台下观众的心也为之振撼,久久难以平静。
一人分饰两角,壮年茅以升与老年茅以升的扮演者、2011级电信学院本科生董耀聪对此炉火纯青,在记者面前,壮年与老年声线的自如切换让人为之叫绝。走路的姿态、面部的表情、细微的动作、说话的方式,每个部分他都反复思考,用心感受。
“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将角色诠释得更加到位。面对各方面的资料,有关于茅老的报道,也有采访他的视频。我感到茅老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这是性格上的特征。其次是根据动作上来揣摩,举手投足都要细细体会,老年人会弯一点腰,曲一点腿。最后就是感情上的细微变化,老年人的情感变化更多的是细节变化。”排演过程中那些精心揣摩、彻夜难眠的日子,让董耀聪十分难忘。
“茅以升先生让我感受到他是倾尽自己一生为了国家的荣誉,倾尽自己所有为了国家的建设。整个话剧排演过来,我始终被茅老的精神感染,也是一种责任感让我一路坚持过来。”对于爱国,董耀聪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我是国防生,在演绎军人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剧中对战场形势的焦急、国家危难的忧虑、炸毁桥梁的不得已、对茅老的尊敬,数种情感的复杂混合,每次表演时那种国将不国、自己却保护不了国家的忧伤与悲壮的情绪都让我五味杂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丁教官扮演者,运输学院2012级本科生孙华振谈到自己的角色这样说。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看着面前残破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许下了坚定的承诺,话剧团的学生演员们也用自己的行为许下了承诺——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茅以升,将茅以升精神发扬传承。
台前有主演,幕后无配角。在亮丽的舞台背后,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幕后默默的无私奉献着,他们就是这场话剧的幕后工作者们。他们同样经历着酸甜苦辣,同样为这场话剧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与心血,为这场话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剧组的灯光师杨浩是经管学院学生,自剧组筹备之初就一直跟随专业的灯光师学习。灯光需要全程追踪,而且变幻不定,所以如何精确记住每一个灯光点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杨浩学会了利用cure表来记录每一个灯光的变化点。尽管剧组给予灯光师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灯光室,但就是在这片小天地里,杨浩为大家呈现出了最完美的一幕光影盛宴。
“每晚睡觉的时候耳边仿佛都还回荡着剧中的旋律。”剧组中负责音效的理学院学生徐新宇回忆着排演的日子,“只要剧组一有排练都会到场,一遍遍地排练摸索。随着排练的次数增多,渐渐地就能记住每一幕、每个演员的背景音乐,并精准到每一个篇章、每一个音符。”他一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积极配合,默默服务。
每一位幕后工作者都表示,在付出中收获了友谊、知识及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他们能用微笑面对汗水。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校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明确部署了力求在近年内形成至少两项全国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新品牌,话剧《茅以升》就是学校着力建设的文化品牌之一。话剧《茅以升》的成功创作,这不仅是校园话剧和校园艺术作品的绽放,更是艺术教育之花的全面绽放,是全方位育人理念的传承、弘扬和升华。校园中不断涌现出的这些高水平、有特色的原创作品,不仅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更能让学生得到终生受益的教育。此类题材的校园经典文艺作品,能够展现和弘扬以茅以升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以他们的光辉事迹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从而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个春天,百花齐放,惟愿勿相忘,惟愿心中的茅以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高贵品质陪伴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