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交大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要闻 > 正文

时间:2011-07-29

【体验京沪高铁】千里京沪一日还

发布时间:2011-07-29 15:05:48

             1295339404851562502011062302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月22日、23日,作为唯一一所受邀高校,北京交通大学选派两批共600名师生代表参与“京沪高铁一日返”活动。师生们不仅全程参观和体验了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并且把课堂搬到了时速300公里、飞驰的高铁列车里。上午9点到晚上8点,师生们从北京南站乘坐试运营的高铁列车到达上海虹桥车站,参观一小时后再返回北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千里京沪一日还”。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062304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校党委副书记高艳表示,这是一堂实践课,又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要感谢铁道部、北京铁路局给予我校师生这次宝贵的机会。作为一所伴随铁路发展成长,为铁路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的传统铁路行业特色高校,也作为京沪线建设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北京交通大学的师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直观感受中国高铁的速度和服务,认识高铁建设,学习高铁精神,宣传高铁形象。希望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更加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完善自我,未来致力于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和国家科技创新及技术发展,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贡献青春才华。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062403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作为第二天活动的带队校领导,张星臣副校长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积极发挥高校优势,为我国高铁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支持的情况。学校现有的33个高水平科研平台绝大多数直接为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服务;主动承担大量研究课题并参与建设,凭借在列车运行控制与安全、无线通信与无线应用、机车车辆(动车组)结构强度及疲劳、电力牵引及电力传动技术、服役状态检测技术、列车运行组织、电磁干扰及检测、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线路工程、铁路信息化、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厚底蕴,为高速铁路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张星臣副校长还指出,学校的科学研究还要进一步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需,紧盯高铁的前沿技术,发挥我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飞驰中的课堂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此次活动覆盖了全校12个院系的同学,为让这次旅程更有意义,学校选派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师分别就本专业与高铁相关的知识现场授课,同学们身临其境,与老师热烈互动,感觉受益匪浅。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提问。”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名同学指着车窗外时而跃入眼帘的白色护栏问:“请问老师那是什么设备?”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那是声屏障,声屏障主要用于高速铁路隔声降噪、控制交通噪声对附近城市区域的影响……”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讲课现场,任课老师挂着麦克风依序给几个车厢的师生们讲解高铁相关知识,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而且可以随时观察,就感兴趣的问题随时提问。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062303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京沪高铁运行中讲课很有感觉,有很多想讲的话,一节车厢讲解二十分钟的时间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宋永增,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他直接参与了动车组车辆制造工艺等课题研究,也参与过多次高铁相关培训,这次在给同学们讲课,他感受很深,“我也是第一次乘坐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我今天主要向同学们介绍动车和高速列车车辆组成等内容,第一次以这种形式给同学们讲课,非常激动。”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交大学生对铁路有兴趣,专业有基础,听讲解有感觉,有思考,也有反馈,”卢文良,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桥梁工程系的老师,从1996年到学校任职后就陆续参与京沪高铁相关科研项目,2008年~2009年他又受学校委派赴京沪高速铁路总指挥部挂职锻炼,全线1300多公里每一段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熟悉现场实践的他给同学们讲起课来挥洒自如,和之前在课堂上或在施工现场的感觉不同的是,这次在自己参与建设并即将运营的高速列车上讲课,卢文良感到非常自豪,他告诉同学们:“这是我们交大人全程参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个质量,你们放心!”车内响起师生们热烈的掌声。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今天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所以讲课内容没有专业课程那么深入,力求让每个同学都从实践案例中理解知识点。”李海鹰是运输学院的老师,她一直在给铁路专业的学生讲课,虽然列车上非专业同学的提问没那么深入,但结合了实际,并经过思考,同样让他很感动。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许荣涛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看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实际结合,让自己的讲课能在实践中进行,他感到很高兴、很激动。在讲课过程中,许老师尽可能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点,引发大家的思考。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电气学院王紫琪同学说,“身处飞驰的列车,我的心也一起飞驰。高铁建设中的输电送电设施及电力供应是与电气密切相关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清楚地了解了高铁中电力输送中攻克的难点。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062309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计算机李于云松同学表示:这是一次实践教学,不同学院的优秀教师从自己学院专业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京沪高铁相关的知识,从车辆结构,线路电气化,路基再到安全防护措施等等。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随时观察行驶中的列车以及车上各项设备,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我也学到了很多。这种在实践中的教学真得是很有效果,不仅大家学习的开心,理解与记忆也很深刻。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电气学院的牟一楠同学在这次高铁之行后感想颇多,他说活动不仅让大家体验到了高铁那飞驰的速度,也让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未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经过今天的讲授,他明白了为什么我国高铁能够建设如此之快的道理。京沪高铁可谓是中国目前高铁技术的最完美代表,380A也是所有车型中拥有最先进集成技术的一个,今天在车上的感受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了高铁的魅力所在,通过老师的讲解也让他了解到许多有关于高铁建设的知识。“我本身是学电气的,并且是学校特色培养的轨道牵引电气化专业,可以说我对高铁有着更深的感情。乘着母校老师和同学参与研制和建造的京沪高铁,我十分的激动与自豪,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相信在交大这四年一定能学好专业知识,为以后高铁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孟超同学,是一名即将进入轨道交通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他是一名铁路发烧友,乘坐火车累计里程超过了三万公里,国内大小干线铁路他都体验过,今天是他第一千二百次坐火车。在他看来,京沪高铁最大的特点在于方便、舒适、快捷。乘车体验我国一次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等级最高的高速铁路,在飞驰的列车上聆听老师的讲解,都让他深深感到,京沪高铁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速度,而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乘坐京沪高铁不仅仅是一次体验,更是一次震撼。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老师讲解结束之后,同学们前往观光车厢,参观驾驶室。透过玻璃,驾驶室里复杂的仪表呈现在大家面前,驾驶员坚毅的背影让同学们看到了高铁人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交大教师:见证铁路大发展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作为一所与铁路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校,北京交通大学许多教师担任铁路技术发展的专家、顾问,为铁路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着人才支撑。在技术引进的谈判组、新线安全评估专家组,以及信号、供电、动车组等各类技术攻关组中,都活跃着北京交大专家的身影。国家“863”交通运输领域专家组组长由我校教授担任,为铁路自主创新相关项目纳入国家创新支持做出了贡献。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此次体验活动,学校各机关部处和各学院老师共100名代表参与两天的行程,其中包括78岁高龄的运输学院退休老教师赵宁,外籍教师代表,还有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其中一些教师有着直接投身我国铁路建设的经历,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在此刻尤为感慨万千。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京沪G1列车上,我向校电视台记者介绍了我校土建校友为京沪铁路做出的突出贡献,包括铁三院任润堂、胡叙洪在设计方面,栾光日在济南车站,景兆德在济南黄河大桥,陈建东在苏州段建设,及多位工程局领导在施工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我们的校友确实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表现优秀,贡献突出。”6月22日13:02分,土建学院书记魏庆朝发出了自己乘车后的第四条微博,全程他用14条微博记录自己澎湃的心情。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魏庆朝书记还通过微博介绍了土建学院师生参与京沪高铁建设、研究的情况,如夏禾教授在桥梁抗振、高亮教授在轨道结构、许兆义教授在地下溶洞探测、王连俊教授在CF基桩及站场路基沉降、以及他负责的科研团队在北京南站建设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他激动地说:“因为涉及师生和项目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但在京沪线建设工作中,交大师生和交大的校友们起了很大作用,沿着京沪线,到处可见交大校友的身影,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说交大为中国高速铁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前校史馆馆长张其坤老师与铁路研究结缘一生,目前还代表学校参与编写《中国铁路的建设与发展》系列丛书。他表示,京沪高铁是载入史册的一段。而交大作为一个铁路院校,由铁路而诞生,引铁路而发展,全校各个学科都和铁路发展密切相关,这二十年来,京沪高铁的建设开通蕴含着我们几代人、成千上万校友们的心血。从1876年的第一条铁路,到如今的京沪高铁,我国铁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作为一名交大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教务处张有根老师祖籍上海,京沪铁路可谓伴随他四十多年,谈到对此次京沪高铁体验行的感受时,张老师说,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给旅途带来了极大的享受,今昔对比非常强烈。首先是速度上的发展,从最早的28个小时经过6次提速到动车的9个小时,再到今天京沪高铁不到5个小时,时间越来越短,以后可以不用只是过节才回家乡,周末也可以来回;其次就是乘坐的舒适度提高了,以前在火车上用水都成问题,但现在高铁的设施齐全,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招生就业处的闫立老师也参加了本次体验活动,她表示,随着国家铁路的大发展,社会对于铁路的关注越来越多。现在正好处于高考咨询的高峰时期,考生们也越来越关注我校的铁路专业。她希望能通过这次旅行好好地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铁路发展,向考生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报考我校,从而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就业上讲,学生们对铁路就业的兴趣越发浓厚,近两年铁路的就业率达到了20%,本次活动也正好是将来招生就业处对考生、对在校学生的一种宣传。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活动的第一天,记者还采访到我校外籍教师Dean Luther,她来中国已经两年了,能被受邀来参加这次体验活动成为第一批体验中国高铁的乘客,她感到很激动。不同于美国的小汽车和飞机出行,中国的铁路旅行让她觉得很享受,她表示回去以后会和自己的学生及家长分享旅途的喜悦。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交大学子:自豪感来自充满惊喜的旅程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京沪高铁显神速,虎啸龙腾振国威。北交学子来体验,高铁精神扬豪情。”这是土建学院祝英明同学题写的诗句,500名交大学子在活动中通过参与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微博信息、图片等方式表达了这一趟不平凡的旅程的感受,有同学在体验活动后更新微博说:“第一次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高贵。”毫无疑问,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真切触摸到我们学校为铁路现代化进程所作的贡献,增强了作为交大一份子的自豪感和使命感。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062308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乘上高铁,一种昂扬的激情被释放;流线型的车体,奔雷般的速度,这是智慧的结晶,绽放出工业之美,铁路不只是冷冰冰的钢轨与列车,它还蕴含着激情与梦想,是值得我们一代代交大人、一辈辈铁路人为了它的发展而努力的。”颜骙同学是交通运输学院铁路方向的一名大三学生,出于对专业的喜欢和对铁路发展的兴趣,他参加了这次体验活动。他表示,列车上的体验让他对母校、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1062405xg.jpg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电信学院宋顾杨同学说,“我对京沪高铁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稳、快、准。以前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中学过,评价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好坏的标准就是稳、快、准。稳——我们所坐的和谐号列车最高时速是380公里/小时,平均时速为300公里/小时左右。这么快的速度,如果铁轨有一点儿瑕疵,就会出现颠簸。而在整个路途中,我们感觉车厢内非常地平稳,没有丝毫的颠簸现象。要不是看窗外急速闪过的山野绿树,我们都不知道已经时速那么高了;快——高铁的速度之快就不言而喻了。从北京到上海不到5个小时,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速度;准——这里说的准,是指行驶时间准。按照我们的时间表,从出发、到达,再到返程,几乎没有时间错位,说什么时候到就是什么时候到。这可能就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控制能力。可见京沪高铁就像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它有着一个好的控制系统所具备的特性。另外,京沪高铁上的设施还是非常先进的,座位也非常舒服。总的来说,高铁体验之行非常难忘,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收获了知识,并且和同行的同学之间收获了友情,可谓不虚此行。交大师生和铁路有着不解之缘,我也希望以后能够进一步亲近高铁,或者在以后的工作中为我国的高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电信学院段剑洁同学有这样的体会,“返程是我们乘坐的G18号是车型CRH380BL动车组,与来时乘坐的G1号CRH380AL动车组是姐妹车型,都是高铁主力车型。分别由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和中国南车集团青岛四方公司制造,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在一天内同时体验两种最先进的动车组,实在是很庆幸。观光座直接可以用奢华来形容,木质设施,可以调整角度甚至变成床,还有雾化玻璃,可以使整个观光仓变为一个视角上密闭的空间;头等坐已经是超越飞机头等仓的设施,噪声更小,更为宽敞、舒适;餐车更像是一个酒吧,还设计了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应急出口的玻璃是撞击颗粒化的。整车设计充分考虑了乘客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应急等方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列车的动力、控制、减震等技术以及轨道建设技术成熟的基础之上的。”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人文学院的孙长江同学对“高速”铁路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一,运行速度快;现有高铁速度是相当快的,而我们要看到高速度背后则是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来支撑的,也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重要体现。第二,建设速度快;京沪高铁自2008年内开工到完工,前后也就两年多的时间,它的迅速完工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之优越性的体现。适逢建党90周年,京沪高铁的顺利运行也是为党献礼、为国争荣。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一天的体验之旅匆忙而又充实,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更为我们今后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土建学院的刘博锦同学在事后的感想中写道,“中国高铁5年走过国际上40年的道路、从追赶者变为全球领跑者,这样神奇的速度,缔造了感人肺腑的‘高铁精神’。融合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铁精神’增强了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惊叹!”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运输学院的孙红杰是今年毕业的大四学生,在他看来,参加这次体验活动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挑战。通过本次活动,他认识到我国高铁水平的发展阶段,为自己是铁路运输专业的人而感到骄傲自豪。但作为一名毕业签约北京铁路局的本科生,他感到了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即将承担的重任感到担心。机遇与挑战并存,激发了他去铁路一线工作的动力,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热爱的铁路事业。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同学们纷纷表示,京沪高铁全线纵贯三大直辖市和四个省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它承载了我们交大人的梦想,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交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将“高铁精神”传承下去,知行合一,爱国荣校,为国家铁路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共同见证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6Nd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字:袁芳 张先睿 彭钊 喻兰英 摄影:沈岩 张先睿

图片:

编辑: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