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教育部门户网站在各地教育栏目中单篇报道我校采取多项举措,做好毕业生赴京郊农村工作,全文刊载如下:
北京交通大学努力建构长效机制 切实做好毕业生赴京郊农村工作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进一步激发毕业生投身农村建设热情,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北京交通大学采取多项举措,努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激励保障政策到位。学校高度重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并将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奖励办法》。根据奖励办法,学校设立“奋飞奖”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对在基层工作两年后报考本校研究生,达到复试分数线的毕业生予以优先录取。这些政策极大激发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学校2006届毕业生中有3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村官”选拔,21名同学最终被录取赴门头沟区任职;2007届参加网上报名的学生达到800多人,最终34名同学被录取为“村官”,9名同学到房山区中小学“支教”;2008年共有34名毕业生被选拔到门头沟、怀柔等京郊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和村主任助理职务,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毕业生25人,高职毕业生5人,另有7人到昌平、通州、丰台、大兴等北京农村支教,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毕业生4人。
——强化竞争择优。学校在确保大学生“村官”激励保障政策到位的同时,不断强化竞争择优,由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及各学院设立专人,综合考量学生专业、性格和能力等各方面情况,进行重点推荐,并多次赴顺义区、门头沟区、通州区和房山区等地,与区领导沟通和协调,了解各区对“村官”的需求,有针对性做好推荐工作。同时,毕业班班主任和辅导员逐个与报名毕业生谈话,确保把一流的学生推荐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最终上任的“村官”整体综合素质高,大多是党员和学生干部,有的多次获奖学金,他们以过硬的本领和热心奉献的态度赢得了当地干部和村民的一致好评。理学院的许忠岳同学是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为开发付家台村旅游资源,自己携带照相机、摄像机,拍摄村内美景,并连同果品照片发到网上,为付家台村进行整体宣传;人文学院谢军爱同学在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工作,他教授村民电脑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新信息,并大力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人文学院的刘孙萍同学创办了门头沟区第一份村务公开报《水峪嘴报》,并被门头沟区政府任命为“村官”联谊会会长。
——注重对口支持。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学校担任起“后勤部”、“参谋部”的重要角色,每年为“村官”毕业生举行欢送会,向他们赠送书籍和生活用品,并派专车送他们赴农村基层工作。上任后,学校领导多次看望,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配套工程——红色“1+1”活动,通过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对口支援。村官刘孙萍在结对的人文学院法律系2004级学生党支部和学校法律系老师的帮助咨询下,帮助水峪嘴村村委会打赢了一起村办企业经济问题的民事案件;与门头沟区下清水镇下清水村结对的计算机学院2003级第五学生党支部,与村官解峰一起,为村民起草了发展旅游接待、种果树等项目的申报书,向上级政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电信学院学生党支部为结对太子墓村果农编印了《村民实用手册》,介绍如何识别伪劣化肥、农药、农机,苹果树栽培与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解答和话说农家乐经营策略等,受到果农欢迎。
——加强良性互动。为提高学生对农民、农业、农村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村问题,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意识,学校经常听取大学生“村官”意见,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了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增加了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建功立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2007年6月,学校相关负责人和辅导员老师一行近60人赴门头沟区考察参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实地了解北京农村基本情况,并拟在京郊农村建立就业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更多在校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实地感受农村变化和农村工作实际情况。同时,学校连续几年邀请“村官”返校,与自己的师弟、师妹交流座谈,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投身祖国基层建设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