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下午,学校在思源楼612会议室举行纪念我校杰出校友郑振铎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高福廷、副校长王永生、郑振铎之子郑尔康及夫人朱明磊、郑振铎孙子郑源、孙女郑捷、郑振铎家乡福建长乐驻京办主任林依秋、家乡代表北京大学郑春开教授、交大老领导李士群、孙永春、承仁义出席了会议。
高福廷副书记介绍了郑振铎先生生平。郑振铎先生,是我校1920年毕业的杰出校友,是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他还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祖籍福建省长乐县,1898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8年入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毕业后,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19年(正在我校读书)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7年,郑先生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郑先生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任全国政协委员等众多重要职务。郑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等十余部;翻译了包括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在内的作品10来部;另有众多的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和诗集发表。1958年10月18日,郑先生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
王永生副校长发表讲话,他着重介绍了出版以《郑振铎》为代表的“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的重大意义。强调了2006年我校建校110周年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通过校史研究教育,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学习指导”。他说,我校党委书记王建国在《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杰出校友》序言中强调指出,要对学校重大历史事件和校友文化——成长历程、奋斗事迹、“三创”业绩等进行继续挖掘与提炼,并形成系列著作,补充、丰富和宣传校园文化,推动创造性社会主义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郑尔康先生向我校图书馆、档案馆、经管学院、人文学院赠送“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的第一本书《郑振铎》,该书由负责校史研究的老同志组织,约请郑尔康先生撰写的。图书馆向郑尔康先生回赠了赠书纪念证书。
郑尔康先生代表家属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时势造英雄”,母校育英才。他说,父亲原来学的是铁路专科,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就像鲁迅弃医从文。是母校的培育使他懂得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最终使他在文学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是母校推荐使他成了学生领袖和社会活动家,最终成为国家领导干部。他对我校建立郑振铎铜像和郑振铎厅表示感激,认为我校是“学海飞鹏起飞的地方,文坛巨星升起的地方”。
老领导老同志孙永春和承仁义,分别讲述了自己从事校园文化建设和郑振铎研究的切身感受,表达通过校史校友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心。郑先生的家乡同胞在讲话中表达了对郑先生的崇敬和爱戴,决心要把先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发扬光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图书馆和档案馆、研究生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的代表均表达了对郑振铎先生的崇敬之情。
高福廷副书记做总结发言。他再次强调了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心,希望全校师生通过学习郑振铎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精神、爱国奉献精神,纪念和缅怀这位杰出的学长。他表示学校还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更多的杰出校友的杰出业绩,为交大师生提供更多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榜样。
宣传部、学校办、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图书馆、经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部门的领导和各学院师生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