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的八年,北京交通大学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用平越(今天的贵州省福泉市)城门上“艰苦卓绝”这四个字来概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时,生生不息,坚韧顽强,正是交大精神的写照。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29日北平失陷,学校的房屋、图书、设备,随之尽入敌手。“八·一三”事变,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武汉失守,长沙大火。关河万里被日寇铁蹄践踏。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学校亦遭受磨难,师生饱尝颠沛流离之苦。10名教师、80名学生,辗转四千余里行程,一迁湖南湘潭,二迁湖南湘乡,三迁贵州平越,四迁四川壁山,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坚持办学,保留了学校发展的血脉。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1937年冬,在汉口,王芳荃先生曾慨然长叹:“院长、教授,走的走了,散的散了。我一个英文教师,人微言轻,何能担此复校重任?”然而,正是由于这位讲师的努力奔走,为学校请命,赢得了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校友张冲的帮助,复校终告成功。1938年1月29日,教育部令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改管理系,与在湘潭的唐山工程学院合并复学,当时学院院长是茅以升。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不足十人的教师队伍,百多个同学,由一个院变成了一个系,寄人篱下,平院还能继续存在吗?1940年入校的校友邵子芬回忆说:“当年参加大学统考,填报的志愿是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铁道管理学系,并不知道有一个平院。”“一天下午,一位管理系的老同学在教我们平院院歌之前,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平院历史。新生们听了之后,才知道我们管理系的前身是平院,‘寻根’思想非常浓厚。”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当时在贵州平越经常可听到平院院歌之声,不仅在老同学对新同学的迎新会上,有时在宿舍里,晚饭之余,亦常听到同学随唱。1940年平院学生复院呼声日益高涨,经过师生和校友的努力,教育部先于1941年7月17日决定将“唐山工程学院”改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后又于1942年1月17日决定将校名改称包括平唐两院的交通大学贵州分校。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战后期,美国对日宣战,大批美军来华作战急需大量英语翻译。教育部通令194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征。1943年,外事局昆明议员训练班来平院征调当时中印缅战区美军译员。学生们在彷徨中感到国难深重,赤子报国之心油然而生。我校有六七十人应征。经考核,有40多名交大学子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投身抗日洪流。他们在昆明培训结业后,由外事局分派到空军、炮兵训练中心,印缅远征军及后勤部队工作。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抗战期间,交大师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平越度过,先后共有6年,当地人称之为“平越交大”。贵州是一个贫瘠的省份,当时教育落后,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平越县城很小,南北长仅一公里,东西不过半公里。学校迁到平越后,没有适当的校舍,于是利用平越县孔庙,作为学校本部;利用旧时的考棚,作为学生宿舍;在孔庙附近福泉山上张三丰修道处的旧址,兴建了图书馆,很多书籍是向各地校友募捐而来的。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46级校友李士珍回忆说:“追忆当时在那烽火连天,生活艰难的岁月里,那种严谨的学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考试是严肃的,平时说不定什么时候来一个小测验,让你非常紧张。期末考试考了59分,高兴得请客。因为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得40分,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了。”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当时管理系一年级的课程只有《会计学原理》是采用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教材,其他课程,都是老师们自编的讲义和随堂抄的中英文笔记。大多数同学都很用功,下课后互相核对笔记,成了必修课,晚上都是每人一盏桐油灯,或数人一盏桐油灯,复习到深夜。考试每人一桌,绝不敢作弊。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历经四次迁徙,尽管条件恶劣,学校仍坚持每年招生。交大校风一向以严谨著名,在考生心目中,交大和清华是最难考取的崇拜偶像。林秉芗校友在《平越怀旧》中说,老师们打分之严格,是“代代”传闻,新入学同学无不为之凛然而惧的。要合格过关得下苦功,更不用说考取高分了。据校友陈兰荪回忆:“罗忠忱教授,教应用力学,考试给分极为严格。演算过程有错不用说是0分,答案要正确到小数后第三位。有同学觉得冤枉,罗称:‘将来你们出去设计一座桥梁坍了,你能说不小心小数点错位了吗?’大家无言,心悦诚服。”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平院教师克服种种困难来到平越,继续任教。胡立猷教授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硕士,交大平院首席教授,其学术水平在当时的北平很负盛名。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使各种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许炳汉教授学识渊博,中英文造诣都极深,深受学生敬重。他从不西装革履,总是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一副朴实无华的学者风度。他教《经济学原理》和《财政学》等课程,堪称经济学泰斗。他的备课笔记,有的已翻破多本,用纸糊上,字迹密密麻麻,改了又改,中文之外又是英文,有的注上希腊文。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正是有这样一批严谨治学的名师,使学校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即使是在战乱年代,暑期实习照常进行,从未终断。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在平越读书的学生生活是很清苦的,尤其是从沦陷区来的同学,断绝了经济来源,靠每人每月6元的贷金维持。脚穿草鞋,衣服上补丁加补丁。伙食头一年少肉多菜,到后来油水都很难见到。学生毕业留影时,公议要一律穿蓝大褂。但就是这件蓝大褂的学士土礼服当时也不易找到,好容易东凑西借来了也是颜色深浅不一。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战争年代的学子,更知学习来之不易,更觉那一张书桌是如此可贵。山城的灯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大人自强不息。Fj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