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思源书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文化 > 思源书香

时间:2021-07-29 来源:工会 作者:王雪松

【我与交大】王雪松:我的交大情缘

1984年我参加高考,爸爸昔日的学生、当时在交大工作的薛宝田老师建议我报考北方交大。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一个辽西小城来到了交大。刚进入大学校园时,我并没有多少兴奋,作为从小到大的学霸,高考分数本可以上清华的我,反而对学校有一份莫名的失望,感觉这并不是我理想中大学的模样。当时文革结束不过几年,百废待兴,学校可以说既缺大楼,又缺大师。全校专任教师838人,只有20位教授,副教授也只有133人。校园面积巴掌点儿大,建筑都是五十年代的红砖楼,其中最“雄伟”的建筑就是当时的电信系七号教学楼了,也不过只有四层高。由于教室不够用,二号宿舍楼后面两排临时搭建的板房,是我们上高等数学等主课和自习最常光顾的地方。当时年青懵懂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不起眼的红果园将成为我终生挚爱的家园。

四年的学习生活虽然循规蹈矩,但八十年代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大学校园,留给我的却是宁静悠长充满温情的记忆。作为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的第一届学生,课程设置比较庞杂,工科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学、力学、电工学、机械制图都要学,专业课有工业企业管理原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人机工程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等,仿佛灌满这些庞杂的知识,我们走出校门就能成为企业管理专家。我们的老师大多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十年动乱后焕发激情的一代知识分子。我记得个子娇小却气场十足的杨健美老师在给我们讲高等数学时抑扬顿挫的语调;知性美丽的张百玉老师让中学时代很惧怕物理的我感受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风度儒雅的李培煊老师为我们打下了管理学最初的烙印;当时年轻的赵坚老师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虽然他在黑板满屏推导的经济学公式让我们听得一头雾水。当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我们在机电工厂实习,做出自己的小锤子。大三暑期,教我们质量管理的张毓贤老师带领我们在青岛四方车辆厂实习一个月。毕业实习我去了眉山铁路机车车辆厂,在教运筹学的池宪武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灰色预测在企业的应用”还获得毕业论文优秀奖。现在想来,当时学的那些专业课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我们来说,其实只是一些皮毛,但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认真严谨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毕业30多年来,我们班的33名同学,有潜心教书育人、成为本领域知名教授的朱晓宁,有一辈子扎根基层、成为万人铁路大厂唯一女老总的李娇,但更多的同学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过着平凡但不平庸的生活。

当然大学时代对我影响更大的是校园文化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课余时间我最喜欢去的是主席像边临时板房里的期刊阅览室,在图书馆借阅最多的是人文类的书籍,我们似懂非懂地讨论叔本华与萨特的哲学,我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张贤亮、莫言、梁晓声、铁凝那一代人的小说,我们在日记本中抄写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我们沉浸在琼瑶、三毛、席慕容的浪漫中。当时学校有一个“风笛”文学社,我加入其中,还投过幼稚的稿件。还记得第一届交大歌星大奖赛人头攒动的盛况,演唱罗大佑的“鹿港小镇”的男生成为女同学们的偶像;还记得美国电影周《爱情故事》、《矿工的女儿》的一票难求,忘不了宿舍姐妹深夜在二号宿舍楼顶平台上为老鬼的《血色黄昏》争论得面红耳赤,睡前的卧谈会是姐妹们最好的交流,川妹汇声汇色地给我们讲小说《飘》的故事,却因为“郝思嘉、白瑞德”名字翻译很中国化,她一直认为这是一部中国小说。那入学后的第一个中秋思念家乡的泪水,那国庆夜晚和姐妹们在天安门广场留影的兴奋,那青岛实习登顶泰山的相互扶持,那毕业季吟唱《光阴故事》的忧伤与不舍,我们那青涩的青春面影呵,几十年后还清晰如昨。

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沈阳铁路信号厂工作,以为从此永远告别了红果园,而当我的人生跌入最低谷的时候,回到母校读书成为我生命中最大的救赎。1996年,我告别了只有6岁的女儿,回到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在30岁的时候重返校园,估计在当年录取的279名研究生中,我应该是年龄最大的。而母校以它宽厚的胸怀温暖了我孤单冰冷的心灵,我的导师刘士奇教授象慈父一样关怀着我,记得开学后不懂事的我空着手去看望他,他却给我拿了一大袋子水果和月饼,让我回宿舍吃,我还和宿舍的姐妹一起去导师家蹭饭,她们都羡慕我有一个好老师。薛宝田教授虽然不是我的导师,但除了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还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多的指导。读研期间我花大量精力学习英语,因为离开校园太久了,听力和口语和其它同学相比有很大差距,每天晚上都是伴随着英语新闻入睡,学校给每个班都配了口语外教,我尽量找时间多和老师交流,当时经管学院请了美国杜肯大学的老师讲授“市场营销”和“组织行为学”两门专业课,都对我提高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9年研究生毕业,我有幸留在母校工作,虽然没有如愿站在讲台上做一名一线教师,但22年机关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让我真正了解了交大的前世今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认识了那么多无私奉献可敬可爱的交大人,真正培育起了我与母校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情感。

入职之初在教务处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却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第一要务,亲眼目睹了很多优秀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体会到了教学管理人员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辛劳,让我之后不管走到哪个岗位,永远对不求名利、潜心教学的教师抱有最大的敬意。当时的教务处是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队伍,教研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任务繁重,教务科排课、考试等教学运转压力巨大,但同事们都全力投入,互相协作,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让我懂得,无私奉献、严谨敬业、一丝不苟是一名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品格。

短暂的审计处的工作经历没有来得及让我成为一名业务合格的工程审计人员,但让我知道了还有人做着并不一定被人理解却为了学校的利益保驾护航的工作,他们是规范学校经济运行的无名英雄。

从2002到2013年,十余年的人事工作,是我职业生涯中投入最多,成长与收获也最大的一段岁月,其中的苦辣酸甜难以尽述。我负责的人事劳资工作琐碎繁杂,政策性强,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以及复杂的历史沿革,来不得半点模糊与马虎。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工资套改、岗位聘任、绩效工资改革、非事业编制聘任、分类考核等重大改革任务一项接着一项,记不清有多少次披星戴月的加班加点,多少次封闭起草文件有家难回,多少次为了维护学校的利益出庭辩论,多少次遇到个别人员的无理纠缠而委屈落泪。所幸人事处是一个温暖和谐、特别能战斗的集体,没有人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没有上下级的等级观念,大家精诚团结、相互配合,以老带新。记得每到年终考核评优,大家都争着把荣誉让给他人。多年来形成的优良团队文化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口碑,更培养了一批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干部。多年的人事工作,培养了我的大局意识与担当精神,磨炼了我抗压能力与意志品质,让我时刻不忘坚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老师送去贴心的服务,使我真正完成了从一个职场小白到走向成熟的蜕变。

从人事处到工会,从学校管理的主战场到服务教职工的大后方,让我更加贴近地走进了可亲可爱的交大教职员工,体味到他们对交大的深情厚爱。当教代会代表满怀主人翁的责任感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当青年教师在青教赛的讲台上秀出自己的风采时,当慰问劳模听他们讲述交大的历史时,当院长书记率领全体教师在文艺汇演的舞台上高歌时,我看到了交大的过去,也看到了交大的未来。我心目中交大人是那么可爱的一群人,他们是非典袭来,新冠肆虐冲在最前面的一群人,他们是学校出现突发事件为我们的学生心痛流泪的一群人,他们是听到校长宣布我们学校的办学空间有新突破时长时间鼓掌的一群人,他们是不管网课还是讲台上都尽全力上好每一堂课的一群人,他们是交大真正的脊梁,他们对交大的热爱是那么的深挚,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期盼是如此的殷切。我何其幸运,能有机会在工会的岗位上为这样的一群人服务。

我爱交大,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更爱着那些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一份贡献的交大人,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营造一个有温度的交大,让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们有一个休憩的港湾。当毕业晚会上教职工合唱团为孩子们送去深情的祝福,当运动场上老师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当老师们在文学讲座中品鉴古诗词的美好,当老师们开心地临摹出了第一幅世界名画、写出了可以乱真的书法作品,当生日会上老师们分享着自己的感动,这个洒满阳光、翰墨飘香、弦歌不断的红果园就是我心目中大学应该有的模样啊!


(摄影:张先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