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思源书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文化 > 思源书香

时间:2021-04-27 来源: 作者:刘晶晶

刘晶晶:活在冰冷中的温暖——读塞林格《与爱斯基摩人作战之前》有感

《与爱斯基摩人作战之前》是塞林格短篇集《九故事》中的一篇,像短篇集中所有的作品一样——简单的故事,和一些奇奇怪怪的孩子。但如果我们能够去认真阅读这些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我们或许能够从这些滑稽、奇怪、被世界所拒绝的人物外在形象之下,读出一颗颗脆弱、温暖、真诚的内心。他们活得真实,然而却与世界格格不入。

塞林格受禅宗思想影响很大,他在《九故事》的开头引用了日本临济宗白隐慧鹤的一个公案:“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相击之音又何若?”这个公案的意义在原文中有着大段的解释,在论证“二掌相击之声”的常识和“独手相击之声”的主观感受二者间的关系之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公案对合理规则之外的自我思考的肯定。它虽然并没有否定固有的规则,但是它却认为无论在什么时代,温暖的心都比耳朵更容易听到真实的声音,公案中反复强调着人主观的感受,甚至在一句中用“深深地坚信的事情”来代替人的感受,来与常识相对立。这种深深坚信的事情显然是主观的,与常识所代表的客观不同,它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感受,是经过思考后的顿悟。或许“独手相击之声”所代表的含义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可能并没有固定的含义。重要的是我们放下原本的“执念”,用心去感受、去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或许远比结果重要。因为在使用“温暖的心”的时候,无论得到什么结果,那都应是一个人对他所看待的一切的最真实、最赤裸裸的感受。

我们可以在《与爱斯基摩人作战之前》这篇故事里看到与这个公案相似的过程——由眼到心,在心与心交流中完成完成各自之间的理解和感动。

当我们用眼去考量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中金尼和赛琳娜之间就是这样。赛琳娜是学校最令人讨厌的人,每次打完网球之后,赛琳娜会和金尼一起回家,而赛琳娜总是不承担出租车费用,这直接导致了金尼对赛琳娜大发脾气。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事情都是由二者间的不理解所产生的——赛琳娜不理解金尼为什么每次打网球时都会带上一筒新网球,不理解金尼进门时为什么不和黑女仆打招呼,不理解金尼家为什么会布置成那样庸俗的模样。

当这种不理解放大的极致的时候,那这个为人所不理解的个体就只能被世界抛弃。在塞林格的笔下有着一批被世界所抛弃的人们,他们看上去很奇怪,性格乖张,所做的事情不为他人所理解,在这篇故事里,这样的人物是赛琳娜的哥哥,弗兰克林。我们能从文章中看到弗兰克林大量的怪异的、令人讨厌的一面:他用超大嗓门说话,固执地不去处理自己的伤口,把一个从来没和自己说过话的女生称为势利眼,满嘴的脏话。但当我们去认真思考弗兰克林与金尼的对话,以及他所做的一些细节时,又能看到他令人感动的一面。弗兰克林是自卑的,这是由于他的经历所造成的,他的心脏有毛病,所以没有办法当兵。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当兵走上战场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至少从弗兰克林本身来说,他是很希望去当兵的。当金尼问起他喜欢在飞机厂的工作时,他重复了金尼的问题,然后说“我太喜欢那工作了。飞机可真好玩,我简直迷上它们了!”而当金尼问他在那里工作多长时间时,他先是骂了句,说不知道,但很快又给出了“三年零一个月”这种精确的答案。我相信弗兰克林是很介怀他在飞机厂的这段工作的,这种介怀不是因为喜欢,也不是因为讨厌,而是因为理想破灭后的自暴自弃和无奈。接下来他又和金尼讨论了与爱斯基摩人打仗的事情,他说“这次老家伙们都得去,除了六十岁左右的,别人都去不了,就是让他们早点死......”当金尼说“反正你也不用去”时,他沉默了。在他眼中,他或许和这些老家伙们一样,只有在如此“滑稽”的情况下才用的到,或许他还不如这些老家伙——“反正你也不用去”。这种自卑也来自他的天性,他曾经深爱着金尼的姐姐,琼,但他却不敢去告白,他认为他的心脏病毁了自己的一切,他已经没有资格再去谈论爱情。这种过分敏感的情感摧毁了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使得他越来越自卑。

弗兰克林自卑的结局就是孤独,独自蜷缩在世界角落里的孤独。弗兰克林对待自卑的办法就是去作出一种怪异的、蛮横的、不为他人考虑的事情。他似乎想用这种极端的行为来遮盖自己的自卑,但用力过猛,反而让他人更加讨厌他。他不修边幅,好像是不在乎的样子。他口头骂着琼,但却一直在打听着琼现在的生活。他装出的强硬,却在他仰头默默望向窗外的一刹那里坍塌,满世界的孤独瞬间便将他埋葬。我们其实能够看出弗兰克林的善良,他听说金尼没吃饭,就要给她三明治,并强调自己没有咬过,当金尼拒绝后,他又很快地理解了金尼拒绝的原因。他的自卑让他不能用一种善良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善良,他拒绝了善良,选择了粗鲁,于是他是怪异的。同时,他的自卑让他隐藏着自己的心事——他对金尼说他退学在俄亥俄的飞机厂干了三年零一个月,对赛琳娜却说自己刚退学(这或许是因为赛琳娜也讨厌自己的哥哥,所以并不在意弗兰克林的事,如果是这样,就更证明了他的孤独),于是他的怪异不能被世人理解。他应该是真的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他单纯善良的价值观在战后的社会里显得单薄无力,于是他迷茫,一无是处。他就那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越自卑,越孤独,越孤独,越自卑。

世人从自己既有的、习惯的眼光去看待弗兰克林,所以认为他是怪异的,金尼最初接触他的时候也是这样感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金尼同样是善良的、单纯的,她同样有着敏感的心。在于弗兰克林的对话中,她似乎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大孩子,她通过弗兰克林怪异的外表,看到了他那颗善良的心。我们可以在故事中看到许多心与心相互碰撞的细节,金尼出于善意提醒弗兰克林不让他再去碰他的伤口,书中说“就像是受到了电击,赛琳娜的哥哥立刻撤回了那只没受伤的手”。然后弗兰克林沉默,思绪似乎有些游离,继而也是如金尼一般,突然问金尼吃饭没有。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细节中看到金尼对弗兰克林态度的转变,原本听到弗兰克林对琼的评价,金尼是“嗤之以鼻”,而后来她却开始去安慰、劝说弗兰克林。原本不喜欢吃鸡肉(这从文章结尾提到的“死在锯末上的复活节小鸡”可以看出)的琼,也接受了弗兰克林那种生硬的“施舍”,她不想去拒绝这样一个内心脆弱而又敏感的大男孩。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她读懂了他。或许只有善良才读的懂善良,只有敏感才读懂敏感,或许弗兰克林那种空虚的无助并不需要得到拯救,只需要一份理解就够了。但可笑,对于弗兰克林来说,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心绪。我想,这里的理解并不是完完全全知道一个人的想法和意图,而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的包容和成全。

文中最吊诡的无疑便是弗兰克林和他朋友埃里克的对比了——弗兰克林和埃里克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相反的两个人物:弗兰克林冷漠,埃里克热情;弗兰克林出场时穿着睡衣,戴着眼镜,光着脚,头发乱蓬蓬的,而埃里克却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西装,带着领带,像社会上普遍的男性一样;弗兰克林是孤独的,埃里克却社交广泛;弗兰克林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会聊天,但是从不刻意遮掩什么,而埃里克乐于展示自己,却又在提及住在自己公寓的那位作家时吞吞吐吐,像是遮掩,又像是在炫耀(我十分怀疑埃里克所讲的故事的真实性,也许他将这个故事只是为了吸引金尼的注意力,又或许是在炫耀自己)。同时,他还很会聊天,和金尼聊电影,聊她的大衣,聊母亲放在自己公寓的狗。就是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金尼选择了亲近弗兰克林。或许,在正常的社会的交往中,我们都愿意和埃里克这样的人交往,他热情、有趣、健谈,看上去非常靠谱,而怪异、邋遢、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弗兰克林一定是我们远离的对象。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却和金尼一样,一眼看穿了埃里克的虚伪,看到了弗兰克林的善良,而我们在现实中却很少能做出像看书时一样的选择。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或许是由小说这个载体和作者的表述方式,或者是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造成的,但却足够吊诡——我们能够明白这一切,却不愿意,或不能去作出恰当的选择。或许,蒙住我们内心的不是这个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而是正如公案中所说的那样,是我们自己根深蒂固的执念。

其实从整体来看,故事本身就充满着塞林格所要表达的那种用心去感悟的思想。故事只是用一些人物的行为,对话和极少的内心活动组成。我们很难读懂文章,只能凭借着眼前所能看到的文字去思考,而这些文字却又是单纯而客观的,没有主观心理,没有旁白解说。我们努力一把,或许能看到故事中人物情绪的流动,却很难去揣测并理解人物思想的变化。我想,这也正是塞林格创作这部短篇集所想要达到的效果。我们眼见的永远不是真实,纵然我们去思考,去追寻,却永远得不到准确的答案。但如果我们放下我们所坚守的固有的一切,用心去感知,我们总能得到我们满意的答案。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我们读不懂的太多,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那些善意的流动,感受到人物与人物之间心与心的碰撞,这就够了。有时候,不理解也是一种理解,没有答案或许就是一种最好的答案。

故事的结尾处,金尼想把那半块三明治扔掉,但她又放弃了,把三明治重又装回到口袋里。她想到了几年前,她用了三天时间才处理掉一只在废纸篓里发现的,死在锯末上的复活节小鸡。她想到了死掉的小鸡,她想到了复活节,她想到了三明治,她想到了弗兰克林,她......想!或许她还想什么就是读者们的哈姆雷特了,但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需要自己去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