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路灯下早已不见人的身影,实验室的灯却依旧透亮,伏案敲击键盘的声音清脆而又有节奏,打破了夜间的宁静,他在耐心的建模和分析实验数据。
侯先波,中共党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8级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如炳教授,研究方向为航天飞行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曾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智瑾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奖项及荣誉。在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6篇(An2区3篇,An3区3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An2区3篇,An3区1篇)。并撰写了两篇国家发明专利,均已授权。

做学问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在探讨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硕士研究生阶段,侯先波就开始进入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系。在导师的启发下,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了对航天飞行器热防护材料的研究。研究之初,由于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对他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但是他没有害怕,而是默默地啃起了自己所不熟悉的专业课。通过自学无机材料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机械、纳米技术等多个交叉学科的知识,他逐步对隔热材料有了基本的了解。

鉴于自己高分子材料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博一阶段他又开始钻研高分子聚合物相关知识。开始时感觉很辛苦,化学反应晦涩难懂,但随着积累,逐渐梳理出了所研究材料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每当在阅读中获得到一些感悟与启迪,他就会随手记录下来,并提出一些疑问与想法。在持续不断的积累过程中,他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也能客观理性地梳理出整体思路与研究亮点。作为科研人员,同一段时间内通常需要完成多项工作,如何高效准确的进行合理规划与时间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始终坚持严谨高效的工作方式,每日为自己制定好小计划,充实而快乐成为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科研创新,特别是自然科学创新,往往来自于人们对科研工作中微细环节的关注和对现象耐心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根底不固,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基础不牢,很难取得科研上的突破。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也是对每个研究生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他在研究生期间力求对科研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做到透彻理解,做到领会并掌握,同时能自由地运用到实际科研中。他认为,科研中必备的素质包括强烈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怀疑的心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且要学会抓住科研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的相互关系,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和总结。
同时,自身的成就离不开培养自己的团队,张如炳教授课题组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氛围;实验室有可以讨论问题的各位优秀的老师、师兄师弟们;更重要的是,导师在科研上的研究态度、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时刻激励着他以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科研。

在科研的道路上想象力和意志力缺一不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要有所突破与创新。就他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言,是研究聚酰亚胺气凝胶的柔韧化和粘弹塑性本构理论,并探索在航天飞行器、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光热转化等领域的应用。这就需要在熟知自己领域的基础上,阅读周边领域的文献以获取灵感,才能实现“跨界”的器件的设计。
关于未来,他表示: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他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正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不忘初心,不忘为交大人,他将以百倍的信心和万分的努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争取在艰辛漫长的学术之路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