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师者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大人物 > 师者

时间:2024-06-19 来源:宣传部 作者:

【感动交大·候选团队】建筑与艺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教师团队:躬身实践守初心 合奏振兴“奋进曲”

建筑与艺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教师团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战略,发挥建筑、城乡规划、媒体与艺术设计等学科交融优势,近20年扎根乡土,持续在乡村振兴与遗产保护领域耕耘。团队成员秉承“传承记忆、与古为新”的初心理念,依托2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参与京津冀、山西、青海等24省的乡村规划、景观规划、产业振兴、品牌设计等工作,为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数百个村落争取到各类资助近10亿元。近10年来,他们共计完成1000余个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为全国30余个县(乡、镇)制定发展规划,制作完成100余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服务80余个农牧业品牌,以设计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帮扶30余万农牧民走向致富之路。团队用20年的实际行动,建立起连接村落乡民、各级政府、社会机构的坚强纽带。

北京交通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关注乡土,躬身实践,用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在乡土中履行责任担当,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他们将希望播种,将文化传承,他们就是建筑与艺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教师团队。他们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战略,发挥建筑、城乡规划、媒体与艺术设计等学科交融优势,近20年扎根乡土,持续在乡村振兴与遗产保护领域耕耘。团队成员包括张野、薛林平、蒙小英、佘高红、王鑫等20余名教师,他们秉承“传承记忆、与古为新”的初心理念,依托2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参与京津冀、山西、青海等24省的乡村规划、景观规划、产业振兴、品牌设计等工作,为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数百个村落争取到各类资助近10亿元。近10年来,共计完成1000余个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为全国30余个县(乡、镇)制定发展规划,制作完成100余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服务80余个农牧业品牌,以设计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帮扶30余万农牧民走向致富之路。团队用20年的实际行动,建立起连接村落乡民、各级政府、社会机构的坚强纽带。

关切乡土民情,诠释大爱担当

2023年暑期,北京市房山区遭遇特大暴雨,灾情刚刚过去一周,还在假期里的老师同学在道路和通信设施尚未恢复的情况下,迅速赴北京市规自委房山分局听取灾后重建工作调度会,随后驱车加徒步四小时进入受灾乡镇,领取规划任务。乡村振兴团队师生利用规划学科优势对瞧煤涧村灾后的道路、河道和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进行摸排,虽有无人机遥感影像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但是对当时无信号、无数据甚至无道路的乡村,要想及时掌握一手消息,只能挨家挨户走访。幸得如此,团队不仅掌握了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数据,及时对灾后房屋重建、河道整治、道路修复等工作提出建议方案,而且深刻体察了大安山乡、南窖乡各个村落遭遇灾难的村民。团队成员积极地投入复建工作中,披星戴月的分析、讨论、研究、设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一次次奔赴房山山区,带着成果去,带着问题回。当团队成员带着搬迁新建方案与项目建设带来的长期工作岗位去征求村民意见的时候,他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政府更是连发感谢函。团队成员更加深刻体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学科追求的永恒目标,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承担结合做出成果,是如此自洽又幸福的状态。

守护乡村家园,传承文化根脉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乡土建筑的保护热忱,团队成员常年专注于传统村落与乡土建筑的文化研究。

近20年间,团队陆续对北京、山西、云南、辽宁、贵州、浙江、四川等地的多个古村落、古建筑展开田野调查,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调查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适应性理念的传统聚落形态模式与空间体系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古村镇调查研究”和“集群视角下京西永定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形态特征”、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郊区传统建筑工匠口述史”等,完成山西省、北京市、辽宁省等地的传统村落普查,出版专著50余本;对濒临失传的营造技艺进行抢救式挖掘,深度访谈传统老工匠200余人,整理口述150余万字。

在河北,团队成员积极探索传承优秀的传统营造智慧,寻回深切的精神家园与文化自尊,在“小村庄里做建筑”,一届届的无止桥成员在小窝铺村开展“陪伴式”乡村建设,历时5年完成6个乡村建设公益项目,每一次建造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事迹得到新华社报道,成果获ADA年度亚洲设计大奖、WA中国建筑奖等奖项。

在山西,团队成员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仅2023年,团队持续深入了100余个区县,完成1000余个村落调查,编制完成200余项保护与发展规划,其中三项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利用新技术赋能乡村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制作完成100余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在青海,乡村振兴科研团队西行1800公里,在日月藏族乡完成《风土再生》可持续设计,获台达杯国际竞赛一等奖,得到院士好评、村民认可。

在京津冀地区,学院乡村振兴团队开展了540个乡村环境普查,负责的调研工作获得北京市教工委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优秀社会实践一等奖。完成了10余项北京近郊乡村振兴改造规划设计及评估,建成北京市海淀区美丽乡村罗家坟村示范项目,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建筑创作金奖”、“美国景观协会中部大区优秀景观奖”、“美国景观协会奥克拉荷马分会建成荣誉奖”、“加拿大木业中国最佳木建筑二等奖”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主持承担河北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石城子村(“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乡村发展规划、文创产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丰收节策划等设计实践,被澎湃新闻和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官网报道,扩大了高校助力乡建的影响力。

重塑乡村产业,激发经济活力

他们依托品牌设计助力农牧产品扶贫,参与到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青海省海东市、果洛自治州久治县、内蒙古赤峰市市、通辽市科左后旗等地区的品牌设计工作中。累计完成全案设计项目20余项,打造了与乡村振兴直接相关的8家企业品牌和20余个产品品牌,累计开发上市产品200余件套,渠道专卖店30余家。通过品牌设计间接服务6个县数十万从业人员,产品日销售200余万元。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团队自2016年底,开始探索教学科研一体化扶贫模式,帮助科左后旗制定其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历经规划面积的三次大变化,前后完成三版总规,最终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入驻的用地安排、建设强度,以及产业的集群化等。2022年,团队赴巴彦乌楞嘎查村,进行村环境建设的指导和设计咨询,完成科左后旗散都苏木文化广场改造方案,同时团队以有机水稻为主题,精心设计的水稻文化景观墙绘、有机水稻大米logo设计和水稻产业宣传片等,以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设计宣传助力绿色水稻产业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从2019年起,团队为“富岗食品”和其核心产品“富岗苹果”进行品牌设计,对该品牌120余类产品进行族系规划与包装设计,成功完成企业产品形象全面更新。经过5年的持续服务,富岗苹果目前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带动基地果农20000余人提高经济收入,为企业获得“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等称号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在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海东市等处,团队从2012年起,为青海5369生态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设计工作,包括5369牦牛品牌标志、VIS视觉识别系统、产品系列包装、牦牛厂区规划设计等,为当地藏族人民人民的脱贫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企业给农牧民累计分红近400万元,产业帮扶金额近3600万元。

创新实践育人,校地双向奔赴

山西省是我校重要的省校合作基地。团队成员借助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智库建言等方面的机会,助力山西省利用丰厚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旅转型、产业升级、全面振兴,也不断扩大北京交通大学的专业实践声誉,创新实践育人综合成长。

2012-2022年间,他们共计协助20余个村落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村民争取中央资金补助1.4亿元;协助270余个村落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为村民争取中央资金补助5亿元。2020年,志愿为晋城市传统村落集群编纂申报材料,配合山西省住建厅成功申报,晋城市成为全国首批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市之一,获批中央专项资金补助1.5亿元。2021-2022年,协助长治市平顺县、临汾市乡宁县申请成功为山西省集中连片示范县,获省级补助资金5000万元。团队成员还曾多次向“经济困难”的村集体提供无偿的专业志愿支持,协助地方进行资源普查、档案编纂、材料制作,全力助推乡土遗产文化保护更新,极大地帮助了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相关工作,受到当地村民和各级政府的好评。山西主管城建的副省长曾批示,这些传统村落的普查工作是为山西“办了一件大好事!”

2022年,团队受邀加入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工作。近5年来,学院共组建实践团队30余支,累计500余人次开展社会实践,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乡土遗产保护、脱贫攻坚。学院4支社会实践团队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3支团队荣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2个团队获评北京市“双百行动计划”优秀项目,5名指导教师荣获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40名同学荣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李雪 糜飘

审核:袁芳 王瑞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