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艺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战略,落实北京交通大学校地合作计划,发挥建筑、城乡规划、媒体与艺术设计等学科交融优势,成立乡村振兴团队。近20年扎根乡土,持续在乡村振兴与遗产保护领域耕耘。秉承“传承记忆、与古为新”的初心理念,参与到京津冀、山西、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区的乡村规划、乡村社区营造、景观规划、产业振兴、品牌设计等工作。团队成员薛林平、蒙小英、张野、王鑫、曾忠忠、潘曦、李旭佳、徐凌玉等师生协力,依托2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为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数百个村落争取到各类资助近10亿元,建立起连接村落乡民、各级政府、社会机构、科研团队的坚强纽带。
乡村建筑师,重拾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乡土建筑的保护热忱,团队成员常年专注于传统村落与乡土建筑的文化研究。在近20年间,团队陆续对北京、山西、云南、辽宁、贵州、浙江、四川等地的多个古村落、古建筑展开田野调查,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调查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适应性理念的传统聚落形态模式与空间体系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古村镇调查研究”和“集群视角下京西永定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形态特征”、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郊区传统建筑工匠口述史”等,完成山西省、北京市、辽宁省等地的传统村落普查,出版专著50余本;对濒临失传的营造技艺进行抢救式挖掘,深度访谈传统老工匠200余人,整理口述150余万字。
在乡村社区营造中,团队成员积极探索传承优秀的传统营造智慧,寻回深切的精神家园与文化自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依托国家社科基金“基于营造技艺调查的滇西北民族建筑谱系研究”(按重点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社群为主体的传统民居自发建造机制研究”等课题,开展的无止桥乡村公益建设等项目,事迹得到新华社报道,成果获ADA年度亚洲设计大奖、WA中国建筑奖等奖项。此外,师生团队西行1800公里,在青海日月藏族乡完成《风土再生》可持续设计,获台达杯国际竞赛一等奖,得到院士好评、村民认可。作为河南省新县文旅顾问、墨河村荣誉村民,驻村推进乡村客厅建设。
乡村规划师,重建乡村风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留住乡愁、保住绿水青山的同时,避免“同质化”,实现创新发展,是乡村规划师参与人居环境设计、景观规划、产业振兴等工作的重要使命。
在京津冀地区,团队开展了540个乡村环境普查,负责的调研工作得北京市教工委一等奖、北京交通大学优秀社会实践一等奖。同时完成了10余项北京近郊乡村振兴改造规划设计及评估,建成北京市海淀区美丽乡村罗家坟村示范项目,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建筑创作金奖”、“美国景观协会中部大区优秀景观奖”、“美国景观协会奥克拉荷马分会建成荣誉奖”、“加拿大木业中国最佳木建筑二等奖”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主持承担河北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石城子村(“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乡村发展规划、文创产业规划、景观规划设计、丰收节策划等设计实践,被澎湃新闻和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官网报道,扩大了高校助力乡建的影响力。
在山西省,团队持续深入100余个区县,完成1000余个村落调查,编制完成200余项保护与发展规划,其中三项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利用新技术赋能乡村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制作完成100余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聚焦太行山、云丘山与浊漳河等特定地域文化地区,完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性规划,依托村落规划带动全域全要素的协同发展。
乡村文创师,重塑乡村产业
团队依托品牌设计助力农牧产品扶贫,参与到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青海省海东市、果洛自治州久治县、内蒙赤峰市、通辽市科左后旗等地区的品牌设计工作中。累计完成全案设计项目20余项,打造了与乡村振兴直接相关的8家企业品牌和20余个产品品牌,累计开发上市产品200余件套,渠道专卖店30余家。通过品牌设计间接服务6个县数十万从业人员,产品日销售200余万元。
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精准帮扶”设计,如为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脱贫攻坚示范基地)设计企业品牌“富岗食品”和核心产品“富岗苹果”,得到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为企业获得“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等称号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19年,负责对120余类产品进行族系规划与包装设计,成功完成企业产品形象全面更新。经多年持续服务,目前,富岗苹果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北京、河北省等地区开设专卖店,并在淘宝等各大网络平台销售,带动基地果农20000余人提高经济收入。
2012年以来,联合青海5369生态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海东市等处开展设计工作,为当地藏民的脱贫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为青海5369生态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获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进行了从无到有的系统设计,包括5369牦牛品牌标志、VIS视觉识别系统、产品系列包装、牦牛厂区规划设计等工作,设计成果受到省长、省委书记、各级局、州、县领导的充分认可。目前,企业给农牧民累计分红近400万元,产业帮扶金额近3600万元。
省校合作地,创新实践育人
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特色与山西省战略发展高度契合,山西省是我校重要的省校合作基地。团队成员借助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智库建言等方面的机会,助力山西省利用丰厚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旅转型、产业升级、全面振兴,也不断扩大北京交通大学的专业实践声誉,创新实践育人综合成长。
2012-2022年间,团队共计协助20余个村落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村民争取中央资金补助1.4亿元;协助270余个村落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为村民争取中央资金补助5亿元。
2019年,主持承担晋城市沁水县16个村落建设数字博物馆。2020年,志愿为晋城市传统村落集群编纂申报材料,配合山西省住建厅成功申报,晋城市成为全国首批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市之一,获批中央专项资金补助1.5亿元。2021-2022年,协助长治市平顺县、临汾市乡宁县申请成功为山西省集中连片示范县,获省级补助资金5000万元。
多年积累耕耘助力我校在乡村振兴领域不断扩大影响,2022年受邀加入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推进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工作。近五年来学院共组建实践团队近30支,累计500余人次开展社会实践,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乡土遗产保护、扶贫攻坚。无止桥团队成果入围建筑社会公平奖,科左后旗团队荣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和“知行杯”社会实践调查大赛优秀奖5名指导教师荣获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40名同学荣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团队成员还曾多次向“经济困难”的村集体提供无偿的专业志愿支持,协助地方进行资源普查、档案编纂、材料制作,全力助推乡土遗产文化保护更新,极大地帮助了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相关工作,受到当地村民和各级政府的好评。山西主管城建的副省长曾批示,这些传统村落的普查工作是为山西“办了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