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我校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榜样力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时间:2016-08-12 来源:校报 作者:王瑞霞

刘泽:用心成就的平衡艺术

QQ图片20140603145548.jpg

图:刘泽在工地现场调试系统

编者按:走进刘泽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十余个忙碌的学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观测与记录。刘泽介绍,这些都是他的研究生,也是团队的重要力量,实验室内很多仪器都是他和团队独立研发设计的。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很多毕业后成为大型科研机构和一流企业研发的骨干。谈及自己的学生团队,刘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他的科研和团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带研究生的两年,我也挺困惑,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快速成长并发自内心地喜欢科研,每一批学生进来都要做重复性的指导,常常觉得没有精力投入科研。”为了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找到平衡点,刘泽可谓煞费苦心,而“用心”二字最终成为他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制胜法宝、活源之水。

在线课堂,为学生建“心”家园

对于用心的人来说,思想的溪流中处处涌动着灵感。一次和一位企业界朋友不经意的聊天成为刘泽团队管理的灵感之匙。刘泽很快就把朋友谈到的管理知识活学活用。譬如,他在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加入了月终奖励制度,根据打卡情况设立“全勤奖”和“勤奋奖”。此举很快改变了学生懒于打卡的习惯。“以前,学生们都盼着打卡机坏了,现在一旦打卡机出点小问题他们立马主动维修,生怕打不了卡。”刘泽的一席话逗得身旁几个研究生忍俊不禁。

然而,最令刘泽头疼的并非学生打卡问题,而是研究生团队成员的周期性流动。刘泽在研究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培养成熟一批就毕业一批,新来的学生还要从头培养,整个团队科研水平也因此起起落落,始终在“锯齿结构”低水平重复式发展的模式中徘徊。如何能使研究生培养的“锯齿结构”转化成“梯状上升”呢?通过长时间苦苦思索,刘泽得出了结论,他认为对于团队而言,“交流不畅、管理不善”是最大的症结,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很难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团队需要更加有效的知识传递手段。

2006年,刘泽自己购买服务器搭建了团队内部论坛(Forum of Magtomo Lab)。论坛中规划了各类版块,大到团队的研究课题、学术成果、发表论文、就业经验,小到例会纪要、学习方法,甚至包括器件登记、仪器使用方法,就连书籍登记都开辟了专门的栏目。

在国外访学期间,刘泽在论坛中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科研生活的点滴,与学生分享。与此同时,刘泽要求学生把自己每次的答疑进行记录总结并在论坛发帖,长期积累下来,新同学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在论坛中找到答案。刘泽用于重复指导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的整体水平却有了大跨度的提升。

通过刘泽精心打造的“网上课堂”,团队之间逐渐形成了“师兄带师弟、大手拉小手”的培养方式,每天到论坛上浏览、发帖成了团队成员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既实现了团队快速梯状成长的初衷,也使得团队成员之间更亲密无间,很多素未谋面的学生也因此熟悉了起来。一次,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兄赶来参加团队聚会,刚一落座就被师弟师妹认了出来,“你不是经常在论坛上发帖的李师兄嘛。”“网上课堂”成就了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园。

蹊径另辟,给钢轨做“心”电图

科学的团队管理方法,使刘泽避免了教学科研两头忙的窘境,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拓展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上。

实验室内,一台形似心电图机的仪器格外显眼。刘泽介绍,这是一台电磁层析成像(EMT)钢轨探伤样机。“钢轨的性能关乎列车能否正常运行。一旦出现钢轨断裂,就有可能造成脱轨、倾覆等重大安全事故。”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刘泽了解到国内虽然有手推人工探伤车、大型探伤车超声探测、轨道电路检测等断轨检测技术,但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无法满足铁路大提速环境下高速高效的需求。

钢轨探伤亟需新的检测技术和仪器。拥有电磁层析成像(EMT)理论研究基础的刘泽于是想到了运用电磁波代替超声波对钢轨进行CT检测,并提出了运用电磁层析方法开展钢轨探伤的理论。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在此驻足太久。

刘泽很快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电磁探伤设备装备在列车上,通过电磁层析随时探测钢轨情况。他随即就对这个新奇的想法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尝试。但很快,刘泽和他的团队就遇到了挑战。在高速行驶的条件下,信号反馈十分微弱,干扰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测得到”的基础上实现“测得快”、“测得准”成为他们面临的巨大难题。

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测试,刘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断轨检测思路:通过差动式多频涡流构建电磁层析传感器的激励和检测信号,实现断轨信息的精确化提取。在NSFC铁道联合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刘泽先后研制完成了实验室测试的高、低速模拟平台,并顺利通过了可行性验证。

交大制造,蓄势待发的“心”梦想

正所谓天道酬勤,刘泽和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为他们赢得了累累硕果。他和团队倾注大量心血的EMT钢轨探伤项目成功申报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仪器专项”和科技部“863”项目资助。

2010年4月,刘泽研发的精密数字锁放大算法及装置在美国NIST测试并在国际精密电磁测量会议(CPEM)发表。德国一家专门研究钢轨探伤的机构了解到这项研究,专程前来参观交流。

刘泽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满足。实验室里,一台用于钢轨探伤的样机显著的位置被刻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制造”的字样。刘泽透露说,目前德国、英国和美国也在同时研制利用电磁涡流技术的车载式在线断轨检测仪器。“如果我们研制失败,未来我们有可能不得不依赖高价进口来解决实际需求。这也给我们极大的压力和紧迫感。”他凝望着仪器上“北京交通大学”几个字,意味深长地说:“希望能赶在国外之前研制成功,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出口创汇,为国家争光,也为学校争光。”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一位交大科研人浓浓的爱国爱校之情,正是这份对祖国、对交大执着而深沉的爱,激励着这个年轻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向科研高峰进发。

在高校,如何协调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困扰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刘泽用自己的智慧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教师学生教学相长的和谐画卷。这一切,既源于他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满腔热爱,亦源于他用心思考绽放的创新之花,使他在教学和科研的平衡木上行且毅坚、稳稳向前。

分享到: